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从两千多年前走来——端午启示录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题:从两千多年前走来——端午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
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吃粽子,系五彩,挂香包,龙舟下水喜洋洋——一根根象征吉祥的五彩绳,从大人的心底揉缠到孩子的手腕;一首首趣味各异的童谣,在传承唱响……
“端午”,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背后是共同的文化血脉传承与炙热的家国情怀,正更加血肉丰满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舌尖上的端午”——万水千山“粽”是情
对台湾女孩唐千雅来说,虽然远离家乡,却依然觉得家就在身边。今年端午节,她的母亲带着外婆亲手做的粽子,和她一起过节。
三年前,这个“90后”的姑娘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念书,宿舍里,天南海北的四个姑娘聊起了端午习俗,发现一切都很相似。
两岸同根、文化同源,共通的端午习俗,让四个年轻人走得更近?!安煌胤降娜?,因为同样的文化习俗在一起,感觉很神奇也很温暖?!碧魄а潘担诙宋缥幕?,粽子里裹的是甜蜜、富足和团圆,还意味着浓浓的亲情。
端午节对湖南汨罗桃林寺镇的姑娘周圆来说,是个特别期待的日子:出嫁的大姐,又可以同她和妹妹团聚。“小时候过端午节,我们三人都会到汨罗江边,一边吃着妈妈包的粽子,一边看端午大戏,幸福极了!现在每年端午,姐姐会回娘家,我们一起看龙舟比赛,一起和妈妈包粽子,享受温暖的亲情?!?/p>
粽子里包裹着母亲的“味道”,红豆糯米粽成为周圆期待端午节的重要原因。周圆说,妈妈亲手包的粽子,与买的迥然不同,吃到嘴里别有一番滋味。
与南方粽子不同,陕西人的粽子里一般包糯米、红枣和花生,吃的时候还要粘上蜂蜜,而油糕则是老人送给孩子的端午礼物,含有甜蜜团圆节节走高之意。
陕西籍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兆雷说:“各地都有端午插艾草的习惯,陕西这边除了艾蒿还要插上石榴花,以期盼家族多子多福、团结和睦。”
尽管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端午节的背后所承袭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却是相同的。
“一个粽子,饱含着和和美美的深情;一艇龙舟,蕴涵着拼搏向上的精神。这些点点滴滴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安身之所、力量之源?!蓖跽桌姿?。
汨罗江上的诗——写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
汨罗河畔,57岁的许桂生正在制作竞赛龙舟,今年他已经制作了120多条龙舟。
2009年,以汨罗江畔、屈原故里秭归、苏州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和龙舟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的许桂生,打心眼里高兴。
2012年,许氏龙舟制造技艺入选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成为许氏龙舟制造技艺传承人,至今他已经培养了十几位徒弟。
“我希望龙舟制造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我们传承的不仅是龙舟文化,更是子子孙孙对祖辈的感情?!毙砉鹕?。
汨罗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宁荒一年田,不荒端午船”。对于当地群众来说,自发参与到龙舟赛和文艺汇演中来,是他们的一年中的头等大事。
记者在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看到,来自汨罗的民间新民乐表演、古典舞蹈表演、器乐表演、长乐抬阁故事会《龙灯故事闹端午》等节目别有风味,由于演戏的是群众,看戏的是老乡,引得一片叫好。
作为汨罗文化、民俗的载体,端午节与汨罗江、屈原、屈子祠紧连为一体,并派生出包粽子、祭屈(龙)、雕龙头、赛龙舟、插菖挂艾等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
汨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ぶ行闹魅沃芎Q嗨担窦淞廴倾杪奘械拇趁袼谆疃?,弘扬龙舟竞渡的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汨罗端午文化。
在“年小端午大”的湖北秭归,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寄托着对屈原的无限追思。
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吃盐蛋和粑粑、稻场娱乐、划龙舟、办诗会……这些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屈原与端午文化已根植于民间?!憋龉橄匚幕糜尉志殖ね躅杆?,秭归成立屈原文化研究会,整理屈原文化史料;组建秭归龙舟协会,能在江上竞渡者成千上万;成立民间诗社20余个,发展社员千余人。
龙舟赛在秭归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传到秭归,屈幺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乡亲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
如今,国际龙舟联合会以中文为其官方语言,屈原像则是其主要标志,中国龙舟正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蔡靖泉教授认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主题,通过吃粽子、龙舟竞渡等相关活动,赞颂屈原爱国爱民、追求九州统一、向往天下光明的理想。这种思想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的统一富强。
舌尖到心灵——彰显民族精神
1940年的端午节,中国抗战正进入艰苦卓绝之时,在著名作家老舍等人的倡议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举行诗歌朗诵会,并宣布“中国诗人节”诞生,宣称:“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精神……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p>
从传承民俗活动,到传承精神意志,端午节早已成为中国人心底的一份精神文化遗产。
当龙舟鼓响起,广州石楼镇石二村的年轻人会放下电脑手机,戴上龙船帽,不顾烈日暴晒,执浆划舟,再现自农耕文明沿袭下来的龙舟习俗。
现代作家沈从文曾写道: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龙舟,这是一种民族基因。
南粤龙舟活动从来就欢迎小孩子参与,俗称“细路扒”。石二村22岁的龙舟手陈浩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就是在一年年的“细路扒”磨砺中成为一名出色的龙舟手。
“自小父亲就带我参加‘细路扒’,划龙舟时全村兄弟听着鼓点,看着旗语,心往一处、劲往一处,那感觉像和全村人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特别有荣誉感和归属感?!彼?,“细路扒”的传统使龙舟活动代代传承,龙舟竞渡所凝聚的乡情族情,也由此在年轻人心中悄然生根。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说,通过龙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不但传得远,还传得久、传得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回到“我们自己的龙舟上”。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从1993年开始在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艺术课”。二十余年间选修这门课的中外大学生达一万多人,传统在年轻学生的心目中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民俗专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道出其中的秘密。他说,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从来就不是单纯满足感官的节日,而是一个个加载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时间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背戮谷衔宋缃?,我们不仅要体验民俗活动,更要从灵魂深处重温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端午精神。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端午 粽子 龙舟 屈原


古巴市政选举开始投票
第54届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揭晓
双层圣诞旋转木马亮相重庆市中心
青海杂多救助受伤野生雪豹
甲骨再次“惊”天下
中国空军多架轰-6K战机展翅远洋战巡南海
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系外天体 形状细长酷似雪茄
姆南加古瓦返回津巴布韦 承诺致力于发展经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