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穿越历史的尘烟:400多年益藩王琴至今仍可弹奏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王维在《竹里馆》中描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甭椒盼痰摹冻龆肌吩疲骸爸厝胄廾鸥λ暧?,又携琴剑返江湖”……
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 明代
琴棋书画,琴剑天涯,古代的才子佳人对“琴”似乎情有独钟。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古人以琴直抒胸臆,传情达意,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话。唐代卢仝的一首《风中琴》,“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声松树枝”,更是道尽了古琴的形之神、音之韵、意之雅。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历史久远,多有名琴传世。天津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张明代益藩王琴(又称“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这张琴的制作者是明代藩王朱翊鈏(yǐn)。在经历了400多年的岁月变迁后,这张琴保存完好,有完整的署款,琴面呈蛇腹断纹,音质极佳,至今尚可弹奏,极为珍贵。
明代斫琴名家不可胜数,连皇帝、藩王中都不乏斫琴大家——流传至今的明代古琴中,有成化帝、弘治帝御制的,还有宁王、郑王、衡王、益王、潞王等藩王制作的,甚至,连王妃都能斫琴
明代前期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文坛一直冷清,琴坛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推崇,古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被皇家关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斫琴、作曲、修谱,自古琴复兴后,终明朝一代,都是古琴音乐的繁盛时期。明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琴论著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琴派林立,江浙两派竞风流。
当时的斫琴名家不可胜数,连皇帝、藩王中都不乏斫琴大家——流传至今的明代古琴中,有成化帝、弘治帝御制的,还有宁王、郑王、衡王、益王、潞王等藩王制作的,甚至,连王妃都能斫琴。
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工艺组研究人员谢玉梅告诉记者,这张明代益藩王琴的龙池(即出音孔)腹内刻楷书铭“大明万历七年岁次乙卯冬之吉”“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龙池上方刻行书“玉韵”,两侧分刻行书七言诗“圆润静芳铿玉韵”“翕纯曒绛契韶音”;龙池下方刻圆形篆文印款“益藩雅制”和方形篆文印款“存诚养德”;风沼(出音孔)腹款“南昌琴士涂桂奉命按式监斫”。由此可知,该琴为益宣王朱翊鈏所制。
朱翊鈏号潢南道人,为明太祖九世孙,万历八年得嗣益王,在位24年后去世。明代宗室造琴甚多,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潞王琴最多,益王次之,宁王、衡王最少。“益藩雅制”“存诚养德”均为朱翊鈏常用的落款。该琴铭款中提到的“南昌琴士涂桂”也是当时的斫琴大家。
龙池上的两句七言诗,表达着斫琴者对于音乐的理解?!棒獯繒葭跎匾簟币痪?,来自《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备萸孪壬慕馐?,这句话说出了乐的演奏进程,最开始的时候是先有钟鼓声,听到的人翕然振奋,是为“翕如也”;之后八音齐奏,乐器声和人唱歌的声音相互应和,纯一而不杂,是为“纯如也”;在这种纯合中,各种乐器和各种音节都清晰可辨,是为“皦如也”;最后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而前,相生不绝,是为“绛入”,此时一套乐就完成了。“契”为“契合”之意,“韶音”则指代古曲。
人们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制作琴要选择理想的木材,这把琴,根据铭款中的“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可知,是用沈括所说的“木性都尽”的桐木制作而成的,足见其珍贵
关于琴的起源,有伏羲或者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此外还有“舜作五弦以歌南风”。古琴最初为五弦,其五根弦象征着宫商角徵羽,后又增加了两根弦,代表文武之道。通常,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的365天,琴上的“龙池凤沼”象征着上山下泽、天圆地方,琴面上的十三徽(徽是古琴上弹奏泛音时的位置标志)象征着十二个月加闰月。
据谢玉梅介绍,古琴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主要包括选材、制作、槽腹、髹(xiū)漆、退光、缀徽、上弦等近三百道工序,要两至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张明代益藩王琴长124.2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2厘米,为桐木质,鹿角灰胎,髹黑漆,琴面呈小蛇腹断纹及冰断纹。
人们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制作琴要选择理想的木材?!妒分屑窃亓斯?62年卫国人民在楚丘建城时吟唱的歌曲:“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币馕稚祥皇?、栗树、梓树、漆树、椅树与梧桐等,等将来成材了伐作琴瑟用。成书于南宋时期、专门论述古器物辨认的书籍《洞天清录》中说:“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痹谥诙嗟哪静闹?,古人再三实践,发现梧桐纹理顺直而且软硬适中,性能稳定不容易变形,发声效果好,所以用来做面板;梓木纹理细密坚硬,作为琴的底板,反射面板的发音并且不使其扩散,能让声音在琴腹内久久回荡。于是“面桐”“底梓”成了制作古琴的最好材料。
然而,桐木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桐木虽然是制作古琴的上好材料,但是必须用放置多年的古木,这样的木材“多年木性都尽”,即没有了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声音才能清越。他曾经见到唐代著名制琴师路氏所制作的琴,木头都已经枯朽了,好像用手指一碰就会碎成粉末,但琴声越发清越悦耳。他还曾经见到东晋陶瞻收藏的一张琴,传说是用古墓里棺材上的杉木制成的,声音极其劲挺。在沈括看来,琴材要“轻、松、脆、滑”,并称之为“四善”。这把琴,根据铭款中的“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可知,是用沈括所说的“木性都尽”的桐木制作而成的,足见其珍贵。
桐木虽然为最佳选择,但是技艺高超的斫琴能手,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张敬修是明代有名的斫琴能手,明末古琴大家严徵写有一篇《楷琴记》,称他曾请张敬修用楷木制琴,效果居然比桐木还要好。
这张琴用纯鹿角霜作为灰胎,足见其考究珍贵;而且恰好是13个蚌徽,琴背有7个象牙琴轸(琴上调弦的小柱),正符合文震亨所代表的明代文人对琴的审美要求,雅而不俗
因为琴面的木质松软,为了?;す徘俣植挥跋炱浯粜Ч?,古琴表面有漆,表漆下还有灰胎。明代的漆,多用黑色,也有紫漆和朱漆?;姨ザ嘤梦廾欤ㄒ恢挚笫?、瓦灰或者石膏等,嘉靖年间所制的益藩王琴多用瓦灰胎。在当时,用鹿角中掺铜末作为灰胎已属偶然,用纯鹿角霜作为灰胎更为少见,足见此琴考究珍贵。
明代琴的样式很多,如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等。谢玉梅说,这把琴即为仲尼式。作为最普遍的一种样式,仲尼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变。唐代时,琴面、琴底和肩部都很宽大,腰部浑圆;宋元时则将琴面做得又直又平,琴沿和琴角都很醒目;明代琴底又改得更平、更宽,清代琴肩则细窄起来。其他样式的古琴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样式外,明代古琴中还出现了很多以前琴式中未见的样式,如成化帝御制的“洛象”“洞天仙籁”,宁王制的“飞瀑连珠”等。这张琴则形制修长,平首,腰作小型内收半月形,宽肩与内收狭尾。
明代文震亨曾著《长物志》,其中有一段对琴的论述:“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璧悬一床。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琴轸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为徽,不贵金玉?!本菪挥衩方樯?,这张琴恰好是13个蚌徽,琴背有7个象牙琴轸(琴上调弦的小柱),正符合文震亨所代表的明代文人对琴的审美要求,雅而不俗。
这张琴如今尚能弹奏。琴音穿过了历史的烟尘,仍旧带着明代琴音的典型特点,坚清激越。
编辑:陈佳
关键词:穿越历史的尘烟 400多年益藩王琴 至今仍可弹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