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玩收藏乱象:有人觉得是开始被骗然后骗人
动辄数亿元的天价宝物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惊艳市场,民间鉴宝、拍卖活动也越来越热,似乎文玩拍卖“高烧”难退。毕竟,藏富于民是趋势,随着经济发展, 中高收入群体开始具备购买、参拍、收藏文玩的实力。需求在增长,然而供给未必能满足。不少人将“收藏”与“投资”混为一谈,使文玩收藏拍卖领域显现各种怪现象。

其一,梦想“一夜发家”。有些人认为“收藏等于投资,投资必然要有高收益、高回报”,在市场热点较多、热度偏高时,就会出现众人“一哄而起”,幻想“一夜致富”的现象。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博专家陈燮君援引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的话,“收藏是花钱买雅兴、买文化的事,不能养家糊口,更不能发财致富”。陈燮君说,人们看到一些收藏家富甲一方,那绝对不是收藏的本意和目的。
其二,低值高估。一些古代器物,虽经研究所和鉴定师考证,其断代和“身份”基本无误,但价格高企,与其自身艺术价值不符。一些动辄上亿元的器物,在拍卖市场上估价已临近“失范”。
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指出,近年来对于某些地方新出土的“金缕玉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打捞古代沉船中的外销瓷器等,都有估值偏高、超出其艺术收藏价值的趋势。有的看似在挽救“国宝”,实则自抬身价,扰乱了整个市场。
其三,“指鹿为马”。如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汉代玉凳造假事件”等。业内资深人士向半月谈记者透露,目前国内收 藏拍卖市场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赝品。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的赝品或高仿品属于“假而美”,蒙蔽了收藏者,同时刺激了市场上追名逐利的心态,进而哄抬价格; 相反,也有“真而不够美”的文物古玩,尚未被市场所重视,导致另一种价值和价格背离的情况。
造成当下收藏及拍卖市场过热、“趋利轻义”现象抬头等的原因错综复杂。特别是“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习气波及文玩领域,有人甚至提出“收藏就是开始被人骗、中间骗自己、然后去骗人”。
一些从事文玩拍卖行业人士透露,送拍者要为每一件参拍古玩向拍卖行支付几千元的手续费,而每场拍卖少则几件多则数百件拍品。拍卖行只需请个拍卖师、租个场地、印一些拍品目录宣传册,成本很低。
与此同时,个别收藏家、鉴定师术业不精、见利忘义,损害了文玩鉴赏的大环境。
古玉收藏鉴赏家、新浪微博“古玉居”博主张慧说,不能迷信专家,专家一般只在专门领域有研究,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如果专家既会看玉器,又会看瓷器杂 项,就有问题了。另外,民间藏品得不到重视,很多真品精品也经常被“污”为仿品赝品,这与一些馆院专家的明哲保身心态有关。
据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大陆就有民间藏友约8000万之众,但其中真正懂得藏品鉴定的少之又少。
据张慧介绍,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仅古代玉器一项,市场上真品的概率不到1%,但若要找退休专家以个人或拍卖行特聘专家的名义鉴定,一份鉴定证书动辄也要数千元。
一批收藏家呼吁,要让整个文玩收藏及拍卖市场“退烧”,首先要除“心魔”。
据香港文物鉴定专家翟健民回忆,上世纪90年代自己也曾因一时贪念心起,将高仿品错当成真品买入,个人损失上百万港元。一次教训受用终身,如今自己时刻警醒,在这个行当里来不得半点虚假。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台湾著名书画鉴评家傅申等曾经提出,收藏的基础是去伪存真,文玩鉴赏一定要有一个“真的标准”,不允许任意妄为。
有“作伪”,就必然有更高层次的“鉴伪”“防伪”,治理“过热”的文玩市场亟待更加完备的法制建构。所谓“真的标准”,需要通过立法修法,完善文玩收 藏和拍卖的制度“笼子”,通过对法律的拾遗补缺,保护正当的经济行为和收藏行为;同时,各方应合力营造良好的收藏氛围,提高收藏者修养,真正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许晓青)
编辑:陈佳
关键词:文玩收藏乱象 有人觉得是 开始被骗 然后骗人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