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千百度寻逍遥楼 桂林一座千年名楼重现江湖(图)
——桂林一座千年名楼重现江湖的历史玄机
逍遥楼再度与漓江相伴相守。
专家在拍摄于1900年的桂林东江门老照片上标明了古逍遥楼的位置。(资料图片)
引发后人诸多疑惑的逍遥楼古碑。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莫以高矮论逍遥
得悉桂林那座上千年来建了毁、毁了建的逍遥楼又一次在漓江边现身,记者欣然前往探访。烟雨迷蒙的4月,漓江两岸春意盎然。沿滨江路信步而至解放桥桥头时,一座融唐宋风格于一体的楼阁悠然立于眼前。显然,这就是新近落成的逍遥楼了!
天色已近黄昏,趁着淡淡的晚霞,记者仔细端详这座在一群桂林文化人千呼万唤中终于重现身姿的楼阁——由主楼、基座、台基组成的楼体高达24米,主楼分为二层三檐,一层大柱林立,二层回廊环绕,楼顶檐角在斗拱支撑下呈飞跃之势,典雅里透出几分灵动。
缓步登上二楼,举目望去,只见漓江如带,七星、普陀两峰逶迤起伏……望着眼前美景大发感慨之余,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于唐景云二年(711年)被流放至桂林时创作的那首《登逍遥楼》,又回响在耳边: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这是现存最早吟咏逍遥楼的一首唐诗,也正是因为这首唐诗,激发起一群文化人对那座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楼阁的眷恋。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锲而不舍追寻着它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也许是对这座历史名楼寄寓了太多期盼,逍遥楼刚一现身,其样式立即在桂林市民中引发热议。在品头论足的议论声中,有一种声音在网络上引发诸多同感——和动辄高达五六十米的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这些名楼名阁相比,高仅24米的逍遥楼是不是显得太矮了?一代名楼竟显不出居高临下的赫赫气势来,逍遥楼的设计者是不是太保守了?
面对社会上诸多议论,逍遥楼总设计师徐宗伟却显得相当冷静,也相当自信。他的解答是:作为一座开放式历史景观建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它的历史特征、景观效应,还必须结合现实情境融入现代科学规划理念。就逍遥楼来说,在桂林闹市区建造这么一座楼阁,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与周边漓江、靖江王府、伏波山、象鼻山等等著名人文、自然景观的关系,必须符合桂林历史文化名城?;す婊?、靖江王府?;す婊?、漓江风景名胜区?;す婊南喙匾?。
记者此前也曾拜访过黄鹤楼、滕王阁等名楼名阁,面对那一座座动辄五六十米高的楼阁,确实感觉到它的气势强大,强大到对周边景观和游人形成压迫之势。置身于那高大雄伟的楼体之前,有一种渺小苍茫之感。
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桂林,为避免城市建筑喧宾夺主,对自然风光产生不良影响,早就对楼体的高度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让人欣喜的是,这次逍遥楼的重建,没有盲目参照国内其他名楼名阁的“高大上”风格,而是出于尊重自然的态度设置了楼阁的高度与体量。悠然立于市区旅游繁华地带的逍遥楼,并没有对周围优美的漓江风光和靖江王城等历史人文景观形成压迫之势,而是衬托出一种闲适优雅之态。
重建的逍遥楼将唐宋风格融于一体是否合适?也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之一。
逍遥楼早已消失,现存史料中并没有留下这座楼阁的具体形态。在这种情境下,设计者将唐宋建筑风格融于一楼,体现的反倒是一种尊重历史的精神。逍遥楼兴建于唐代,扬名于宋代。在历次重建中,自然会融入各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观点。唐宋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高潮,其建筑风格既气魄宏伟,又特别讲究俊秀灵动,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又富于活力。重建的逍遥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代那两个繁盛时代充满自信的逍遥风姿。
一块古碑费猜疑
助力逍遥楼名声远扬成为一座“文化名楼”的,除了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的诗赋,还必须提到刻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题“逍遥楼”三字的那块古碑。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块古碑,引发了一场有关题字真伪、逍遥楼与湘南楼关系的争论。
逍遥楼消失后,唯一保存至今的遗物,就是那块刻着颜真卿题写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的逍遥楼石碑。这块石碑曾长年被立于桂林普陀山一座亭阁里,人们首先热议的是碑上所刻颜真卿题字的真伪。
经考证,颜真卿并没有来过桂林。那么,他题写的“逍遥楼”三字由何而来?有人经辨识还认为,“逍遥楼”三字与颜真卿流传甚广的书法作品风格不太一致,疑为伪作。
质疑一出,很快有人出面辩解。最典型的看法是,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先后经历了形成、成熟、创新3个境界,其创新境界的书写风格于成熟中凸显变化,甚至“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桂林这块古碑上的“逍遥楼”三字遒劲雄健,体现的正是颜真卿作品第三境界的“异彩”。
颜真卿确实没有到过桂林。但据史书记载,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也有一座逍遥楼,而且早在唐代便相当有名,唐玄宗曾兴致勃勃写下《登蒲州逍遥楼》一诗,当地也曾有多处摹勒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三字。桂林的“逍遥楼”石碑,当为唐代时南下官员从当时山西蒲州带来的摹刻之作。
“颜体”之疑尚未了结,古碑又引发了另一段疑案——碑的正面,刻的是书写于唐代的“逍遥楼”三字;碑的背面,刻的却是书写于宋代的《湘南楼记》全文。
一块石碑,怎么会刻上两座楼阁的名称?逍遥楼、湘南楼,究竟是一楼两名还是双楼并立?
先看石碑背面所刻《湘南楼记》的来历——宋崇宁元年(1102年),广西经略安抚使程节筹集资金,在桂林城中大兴土木重修楼阁,并邀请当时著名文士李彦弼撰写了《湘南楼记》一文,述说这次修楼的缘由与经过:
阅岁滋久,城东之门,柱欹缀颓,栋桷腐挠,卑陬褊迫,甚非所以为边庭壮观也,公迺因旧基而鼎新之……昔之赋客诗人咸指桂林为湘水之南,尝试以湘南命焉。
面对这篇碑文,一种观点的解读是:宋崇宁元年所修的这座楼,正是逍遥楼。李彦弼撰写的《湘南楼记》,记述的是这次修楼和更名的经过——因为在众多“赋客诗人”眼里,桂林位于“湘水之南”,故而将逍遥楼改名为“湘南楼”。不过,在历史长河中,“湘南楼”这个名称只是昙花一现。不久,楼阁又恢复了“逍遥楼”这个名称。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湘南楼记》中并没有提及“逍遥楼”三字,如果真是为了改名而写,文中只字不提“逍遥楼”不合情理。而且碑文明确指出所修之楼位于“城东之门”,即桂州大总管李靖于唐武德四年(621年)首建桂州“子城”时所建的东江门。史书记载,当年东江门上曾有城楼名为“东楼”。逍遥楼与东楼应为并列关系,并非同一座楼。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桂林地方名绅马秉良受委派又一次着手重修逍遥楼。马秉良在此后撰写的《云谷琐录》中,分别提到逍遥楼与湘南楼:
因查东门城上有逍遥楼一座,位居巽方高耸特峙,为省会催官。旁有湘南楼一座略小,年久均废。现有颜鲁公亲书“逍遥楼”三字大碑,又有《湘南楼记》,并前人题咏碑及元时修城碑屹立直竖。其二楼虽废,基址犹存……兹因修城,仍其旧址重建逍遥楼……古迹登楼四望,桂岭环城,漓江如带,往来游人无不欣羡。
马秉良的说法,似乎印证了逍遥楼与湘南楼确实是不相干的两座楼。
如今,逍遥楼古碑已经从普陀山移出,与重建的逍遥楼为伴。随着更多有识之士和饱学之士来访,这块古碑应该会引出更新的见解来。
[page title= subtitle=]
浴火重生多磨难
千年一叹逍遥楼。在上千年风雨沧桑中,逍遥楼究竟遭遇过多少次磨难?经历了多少次毁损与重建?命途多舛的逍遥楼,让人们透过桂林秀丽的风光,看到曾经回荡在优美山水之间的血雨腥风——
逍遥楼始建于何时,已经找不到确切记载。但从宋之问《登逍遥楼》诗可知,早在唐景云二年(711年)逍遥楼已经是岭南一座名楼了。
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历经四任经略使、历时14年的静江府城池修筑工程全面竣工。立于夹城上的逍遥楼,自然也焕然一新。然而,桂林城仅仅享受了5年安宁。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南下元军相继攻破静江府外城、内城,城区一片焦土,逍遥楼又遭劫难。
元代的桂林城,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维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主持广西军政的也儿吉尼调集5000军民自北而南、自东而西,历时近4年,将桂林原土筑或不牢固的城墙全部砌成坚实石墙。据记载,经过此次维修,“城门皆建楼阁,设闉闍(城楼城门),其最大者为逍遥楼”。
明洪武八年(1375年),桂林增筑南城时,逍遥楼又毁损得仅存遗址,成为文人墨客访古凭吊的凄凉之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任广西参政的陈暹只能在《逍遥楼》一诗中感叹:“逍遥求故阁,临眺释前闻”。
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逍遥楼又一次耸立于桂林东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芳出任广西巡抚时,曾做《春日逍遥楼同王将军小集》刻于桂林虞山南麓石壁之上,诗中赞叹:“逍遥楼上赋逍遥,极目韶光好景饶?!?/p>
然而,当明崇祯十年(1637年)我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桂林东城,“登城楼,欲觅逍遥楼旧?!笔?,却遗憾地看到逍遥楼“已为守城百户置家于中”。
按明代兵制,“守城百户”只是一个负责守城的低级官员。一个低级官员何以能把家安置在一座名楼之上呢?显然,此时的逍遥楼早已名存实亡,颓废得仅存“旧?!绷?。
清乾隆元年(1735年),查礼补广西庆远同知,途经桂林时兴致勃勃探访逍遥楼,结果却只能面对废墟大发感叹:
逍遥楼在桂林郡东城上,闲于东江行春二门之中。自东江门上百六十步至楼。楼久废,基犹存,宽六十尺,深三十二尺,北有小屋遗址立在荒烟乱草中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建逍遥楼工程又一次启动。令人感慨的是,逍遥楼刚刚在漓江边立起,桂林城便突发一场大火,一群封建遗老纷纷把矛头指向逍遥楼,认为是这座新建成的楼坏了桂林的风水。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把建成刚达一年的逍遥楼拆除了。从此,历史上的逍遥楼彻底与桂林告别。
现存史料对逍遥楼遗址的最后记录,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桂林市指南》:
逍遥楼,原在行春门城上,轩盈重叠,俯视山川,唐颜真卿书三大字于石,清末楼废存石碑。民国廿九年因拆城建中正桥,石碑移置于普陀山山麓。
对于民间和网络上流传的“逍遥楼最后消失是因为抗战期间日军轰炸桂林城所致”的说法,多数专家考证后予以否定??拐狡诩?,国内众多名人志士云集桂林,并纷纷撰文描绘桂林风土人情,却从没有人提及逍遥楼。多年研究桂林抗战历史的专家魏华龄认为:早在抗战前,逍遥楼已踪迹全无。
逍遥楼消失了,桂林人从此“只见石碑不见楼”。然而,一代名楼的身影,却一直储存在一群潜心追溯桂林历史的文化人心里。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学者撰文,挖掘有关逍遥楼的历史资料,建议复建逍遥楼等历史文化景观。
2013年初,出生于桂林的文化人林志捷在桂林生活网论坛上发帖——《重建桂林逍遥楼项目建议书》。林志捷认为:“历史上的逍遥楼,是中原人士经湘桂走廊进入岭南所目睹的标志性建筑,有了这样的建筑,自然山水不再是蛮荒之地。重建逍遥楼,具有景观价值、名片价值、艺术价值……”
2014年,重建逍遥楼正式提上桂林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鉴于桂林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在逍遥楼原址重建新楼已经不现实。经设计人员调研踏勘,并邀请专家学者多次比选,重建逍遥楼的地点,最终选定在离逍遥楼原址较近的解放桥桥头滨水生态广场平台上。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古人吟咏了上千年的一方胜景,终于再现于漓江之滨!
[page title= subtitle=]
■花山漫笔
再现城市 文化力量
郁 青
在广西,知道桂林漓江边曾经有座逍遥楼的人并不多。难得一群文化人,持续10余年锲而不舍追溯逍遥楼的历史,挖掘逍遥楼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终于让一座早已消失并被绝大多数桂林人遗忘的名楼再显风采。
客观地说,在广西诸多城市中,桂林一直以保留着较多历史文化遗迹而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桂林也有自己最大的遗憾——在上千年风雨沧桑中饱经战火摧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遭遇日军疯狂轰炸,桂林城几乎“十屋九毁”,完整保留下来的历史景观建筑相当少。这是桂林的遗憾,也是世界的遗憾。
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然而,除了守护着让桂林足以骄傲的自然山水外,如何依照“修旧如旧”原则,科学地、有步骤地按照历史原貌重建一批在桂林历史长河中曾经积蓄下丰厚人文信息的历史景观建筑,让人们通过这些建筑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桂林,爱上桂林,对于正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桂林来说,十分必要,相当迫切。
这次逍遥楼的重建,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文化人以挖掘、再现珍贵历史信息为己任,锲而不舍奔走呼吁;政府以“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为宗旨,在科学态度指导下果断启动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恢复重建。政府的举措与民众的期盼,在逍遥楼这个点上契合,形成一股合力。
一座著名历史景观建筑的再现,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一个景点的增加。它富含的文化信息,足以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增进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尊崇。从这个意义上看,逍遥楼的重建,立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名楼,更是当代人再现桂林历史魅力与文化力量的一种探索,一份担当。
我们期待——再现逍遥楼,对桂林这座旅游名城的历史文化建设旅程来说,只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逍遥楼 桂林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