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北影节如何更接地气?
想来想去,单单指望电影节主办方,是无法短时间内解决的,还需要更多媒介的参与,不能让电影节每年独挑大梁唱独角戏。
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到第六届了,已经成为北京影迷的节日。近两届更是随着展映片单的丰富,以及展映作品的精粹,让北京成为外地影迷最想来的城市。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和购票网站合作,已经尽可能地让买票成为一件轻松的事,但仍有很多影迷买不到希望看到的电影门票?!奥蚱蹦选?,这其实应该可以当做正常现象来理解,国外各大电影节,一样会有热门场次的票不好买的问题。电影节固然有照顾到各种类型电影都有展映机会的任务,不过平衡一下热门与冷门作品的比例,并非无计可施。
可以考虑和院线合作,开辟更多场次。采取商业放映的模式,利用空闲的座位(电影院上座率一直徘徊于14%-16%),让《星球大战》、《异形》等号召力强的系列电影,能够为更多观众所看到,纾解观众想要参与电影节的渴望之情。只要电影节与院线,提前就放映与利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相信“买票难”会有一定缓解。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电影节期间,还存在一个“奔波苦”的问题。一些电影虽不是商业大片,但却有非常好的口碑,比如《伊凡雷帝》、《乱》、《蝴蝶夫人》、《大江东去》等,这些电影,要在17天的展映周期内,于25家影院里放映,对想要多看几部作品的影迷来说,避免不了要全城奔波,忍受全天候的交通拥挤,这对体力不济,尤其不熟悉北京的影迷而言是一个挑战,不排除有人就此放弃了观影机会。
电影节能否从全部展映电影当中,遴选出几十部观赏价值高、受欢迎程度高的作品,在几个电影放映热点区域,进行定点的循环放映?这样做的话,可能要面临增加拷贝的成本,但现在多数电影已经做了数字化处理,如果能够征得版权方的许可,在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让好电影多放映几轮,让影迷就近可以观赏,算是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展映片源匮乏的时候,影迷呼唤电影节引进更多作品。而当展映作品琳琅满目时,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看的作品,让不少影迷产生了困惑,这种困惑包括:影片在哪儿放?放映准确时间是什么时候?当数部电影的放映时间撞车时,电影的看点是什么?创作背景是怎样的?有哪些信息可供影迷来迅速进行判断选择最终观看作品……
电影节的确做了一些观影指南,但就目前的状况看,这些观影指南还是偏于单一,不够大众化、接地气。想来想去,单单指望电影节主办方,是无法短时间内解决的,还需要更多媒介的参与,不能让电影节每年独挑大梁唱独角戏。除媒体的报道之外,电影节还需要包括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站台户外信息发布平台、广播等在内更多媒介参与,要让观众像发现天气预报信息那样,简便地寻找到影片讯息。通过多媒介构成的信息网,观众才能真正切实地感受到电影节充足的节日气氛,才能发自内心地觉得电影节和自己密切相关。
媒介对电影节的参与,在密度和深度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密度方面,通过反复的信息强调与无死角的信息传递,可以让每位观众都能满足信息需求,节省寻找、求证时间,直奔目的地与目标作品。深度方面,参与的媒介多了,分工也会不同,专业一些的媒介可以重点介绍展映电影的内容,做一些电影审美的普及工作,帮助观众提升欣赏水平,如此也能把过于集中的观影需求,分散到更多作品身上。当然,想要做好这两方面,不是一届电影节就能解决的,需要一届接一届地接力下去,才能看到效果。
不能等电影节来了,才看到这个城市热爱电影。平时多为电影文化的传播做一些事情,在电影节到来之前,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北京的国际电影之都地位,方能逐渐稳固下来。
□韩浩月(媒体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北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


中东艺术家联展亮相香港苏富比
鲁南高铁箱梁架设全面展开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开幕
长春迎首场降雪 大熊猫雪地撒欢
第13届中美电影节在洛杉矶开幕
港澳首签CEPA强强联合 共乘大湾区发展东风
土耳其庆祝共和国成立94周年
葡萄牙议会否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