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毒水壶”里舆论沸腾,质监部门不能太淡定
“毒水壶”传闻,再次在微信朋友圈中刮起舆论波涛。这一轮风波,与江苏省质监局3月17日发布在其官方网站中的《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有关,报告显示55.6%的电水壶产品锰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过量吸入锰对人体有危害,还提醒消费者看“304”标识、“CCC”认证等。
然而针对网友和媒体提出的为何遗漏对人体危害性更高的其他元素的析出情况、为何遗漏了“检测的方法是否适用”等问题,江苏质监局明确表示“不便回应”,一切以“风险监测报告”为准。
如此表述,质监局如同揭开了水壶盖,却撂下盖子关上了门。任舆论如何在沸腾的“水壶”中喧哗,任网友如何在滚烫的话题中焦虑,质监局不想过多的理睬了。
质监局“不便回应”,究竟是有来自外界压力,还是检测程序确有缺漏,或者是等待数据码实了再统一对外发布,眼下不得而知。但正因为这份报告在网友看来漏洞和疑点太多,迫切需要给出应有的补充说明,而后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而质监部门非但不解消费者惶惶不可终日的“风情”,反而觉得是消费者不解报告的原意。由此可见,质监部门的这份淡定,与网友的焦虑,不是话语方式的理解能力问题,而是话语体系的不相匹配。
质监局的报告倘若为真,则“毒水壶”不能再用,监管部门不能再等;倘若不实,则应立刻解释缘由、澄清真相。当然,质监报告的“真”,不是局部的真,而是在数据全面准确、检测方式精准的前提下的全面真实。否则,消费者心中的恐慌就会继续蔓延;水壶生产和销售的商家,就会在这次新一轮的舆论风波中悲喜两重。
健康无小事,检测是大事。原本属于检测“技术”的真伪与准确度的问题,现在似乎成为职能部门的权力究竟怎么为民服务的问题。在舆论焦虑、消费者恐慌的时候,质监部门到底有什么不便,能够比消费者生命健康的不便、比市场秩序的混乱不便,来得更重要呢?
□刘雪松(媒体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毒水壶”电水壶不合格


土耳其一警用客车遭炸弹袭击致18人受伤
南非警察汉语学习班受欢迎
三峡大坝首次整体“点亮” 夜景美不胜收
中国最大的盐湖吸引众多珍稀野生鸟类栖息过冬
菲律宾总统宣布马拉维市已获解放
北京首条磁浮列车将开通试运营
俄心理学家种出432公斤巨型南瓜
中国警方向美国遣返一名红通逃犯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