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狙击寨卡:防止伊蚊叮咬最关键
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当前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病例的出现可能与寨卡病毒流行存在密切关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目前,美洲、非洲等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传播。疫情最严重的是巴西、哥伦比亚等美洲国家。欧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输入型病例。寨卡病毒起源于哪儿?如何传播?危害有多大?又该如何预防?本刊约请解放军第三跂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二科副主任徐哲对该病毒进行全景解析。
寨卡病毒(Zikavirus)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起源于非洲,目前在美洲快速蔓延,在南亚和太平洋等蚊虫密度较高的热带地区也存在。与埃博拉出血热的高死亡率不同,寨卡病毒比较温和,它引起的症状比较轻微,只有约20%的感染者会出现轻微症状,如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疼痛、非化脓性结膜炎等,通常不到一周症状即可消失;出现重症需要住院治疗者并不常见,极少因寨卡病毒感染死亡。这也是该病毒这么长时间不为公众熟知的重要原因。
但是寨卡病毒对孕妇的危害是巨大的。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新生儿畸形的风险会增加,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或死亡。2015年11月,科研人员从巴西出生的一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身上分离出了寨卡病毒。2015年,巴西共报告3530例小头畸形患儿,与2013年的167例和2014年的147例相比,小头畸形数量呈现指数级增加。巴西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确认,寨卡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寨卡病毒是导致巴西新生儿小头症激增的主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也提示:小头症畸形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但寨卡病毒似乎是主要可疑因素。
因小头畸形患儿大脑发育不良,易导致儿童智力障碍、身体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等严重后果。由于担心寨卡病毒可能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并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1月22日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对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14个国家或地区发布旅行警报,称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引发疫情,公民应慎重前往上述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孕妇尤须警惕。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的政府公开呼吁,妇女推迟怀孕以规避新生儿小头症的风险。哥伦比亚寨卡病毒病疫情严重程度仅次于巴西。该国有超过1.35万人感染寨卡病毒,出现约百名小头症婴儿,预计2016年感染寨卡病毒患者可能多达60万人,政府建议本国妇女推迟8个月再怀孕。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和厄瓜多尔也发出了数月内避免怀孕的建议。
寨卡病毒感染也可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症状,但其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相关。GB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引起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2015年初,巴西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后,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关链接:
来源: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猴子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的音译,意思是“杂草”。1947年,一只从乌干达捕获并准备用于黄热病科学研究的恒河猴突然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之后研究人员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未知病毒。由于这只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遂把其体内分离出的新发现的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1948年,从乌干达的非洲伊蚊体内亦分离到寨卡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确认人类可感染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名成员,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虫媒病毒属近亲。在人类中,这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被称为寨卡热、寨卡或寨卡病毒病。
预防:关键在于避免蚊虫叮咬
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该病最佳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被蚊虫叮咬。做好室内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非常重要,通过清理积水、垃圾等,可有效减少伊蚊的繁殖空间,减少寨卡病毒感染。同时建议近期旅行最好避开拉美国家。
此外,至今仍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寨卡病毒感染。治疗通常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休息、多饮水和使用止痛和退热药。发热患者通常应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治疗,孕妇慎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血清或羊水寨卡病毒阳性的孕妇应每3~4周行产科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传播:未来一年或有300万~400万人感染
目前,已知寨卡病毒通过多种伊蚊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生长在热带环境中、白天活跃的埃及伊蚊,人类被携带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可能感染。
寨卡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经过约3~12天的潜伏期后,约1/5的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感染者在发病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时如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蚊体内增殖,约10天左右,病毒进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而当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这个健康的人就会感染寨卡病毒。此外,寨卡病毒也可能经由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在怀孕期间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自上世纪50年代至2013年,寨卡病毒病仅散发于赤道附近的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等狭窄地域。2014年,寨卡病毒向东横跨太平洋传播到法属玻利尼西亚,然后到复活岛。2015年相继传播到墨西哥、美洲中部、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爆发,达到大流行的程度。欧洲、亚洲、大洋洲也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存在寨卡病毒病病例输入风险,但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仅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北纬22°以南沿海地区存在,我国北方省份等其余大部分地区并无埃及伊蚊存在,而且目前正处于冬季,气温低,不适宜寨卡病毒生存。
2016年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日内瓦召开的特别会议上称,目前美洲已经有2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正在美洲地区爆炸式蔓延,未来一年可能会有300万至400万人感染该病毒。
(徐哲,男,解放军第三跂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二科副主任,全军卫生防疫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野战传染病医疗所虫媒组组长;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2年,对虫媒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编辑:赵彦
关键词:寨卡病毒 小头症病 阻击方法 防止伊蚊叮咬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