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凤冠霞帔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曾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辞旧迎新和家欢的好日子,也是结婚喜庆的吉日,有记载,在古代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在正月结婚,这种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与现在的女孩子梦想披上洁白的婚纱不同,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那时候新娘子们的梦想是能戴上凤冠,穿上霞帔。
明代皇后戴的凤冠
凤冠形成于汉代,自出现之日起,凤冠就是身份尊贵女子的至尊礼冠,在重大场合,她们必须戴凤冠。另一件配饰霞帔也是女性的身份标志:明清时期,身份等级不同,霞帔的纹路、吊坠都有不同。
事实上,因为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穿戴着雍容华贵的凤冠和霞帔举行婚礼对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百姓家的女子在婚礼上,只好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做出凤冠霞帔的样式,以图喜庆。只不过,她们戴的凤冠霞帔与真正的凤冠霞帔相去甚远。这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市井民间对上流社会时尚的追逐与模仿,到了清代,这一现象逐渐被官府默许,而凤冠霞帔也成了妻区别于妾的重要待遇。
戴朝冠的清皇后,朝冠与凤冠有区别。
凤冠霞帔渐成婚礼时尚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最喜庆的事之一。对结婚的男女双方而言,婚事要办得热闹风光、红红火火。此时,红色是最应景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热烈,因此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红色是主色调,是最重要的色彩。大红喜字、大红灯笼、大红盖头、大红花轿、大红服饰、大红嫁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与红色搭上。结婚的新人,也被人们看作喜气洋洋的“红人”。他们给人们发的红喜帖、大红包,传递的是喜气,带来的是喜悦。
当然,时代在发生变化,现在很多新娘子会穿端庄素雅、象征着纯洁的白色婚纱。白婚纱是民国时期从西方传入的,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白色婚纱也被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男女带入国内,一时开风气之先,后来逐渐被国人接受。
不过在古代,白色是非常忌讳的。白色多用于孝服,虽然俗语中有“要想俏,一身孝”之说,但那是说穿衣搭配,白色绝对不能用于婚礼上。披红挂红,才是婚庆中最适宜的色彩,不仅有红袄裙、红鞋子、红手帕等耀眼的红色服饰,而且在这些红色的服饰上还要绣上吉祥图案,缀上金线装饰。这些装饰是衬托喜庆、吉祥气氛必不可少的点缀。于是,在这种婚礼习俗的不断演化下,新娘婚服之中,出现了特殊的服饰:凤冠与霞帔。
在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确实有凤冠、霞帔的存在,不过,他们一直是高贵身份的象征,一直被皇室的娘娘、嫔妃使用,至少也是要有品秩的官员家庭的女性才有资格穿戴。
在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的服饰穿着也要遵循等级制度。中国历史上的《舆服志》(中国正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即25部史书中,有10部专设章节撰写《舆服志》,它总结记录了几个重要朝代的服饰制度)明确各等阶层的服饰规定,不可僭越。僭越服饰就是逾越礼制,严重者将受到处罚,比如擅用龙纹者则可能会被砍头。
在《舆服志》中,不仅服色、衣裳样式有规定,面料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平民不能穿红着绿,只能穿本色麻布衣;没有功名的庶民(老百姓)服饰颜色以白色为主,白色、黑色是古代底层官吏、百姓的主要服色,因此有白衣公卿、皂隶等称谓。
由此可见,凤冠霞帔几乎轮不到普通百姓家庭。但是后来有不少资料表明,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在做新娘时,确实戴上了凤冠,穿上了霞帔。她们穿戴凤冠、霞帔就不逾越礼制、违反等级制度吗?凤冠霞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服饰?我们还是要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一探究竟。
清朝凤冠上的金凤
戴凤冠
汉朝开始在宫中流行
凤冠,亦称凤子冠,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礼冠,因为冠上缀有凤凰,故名凤冠。根据服饰文化史研究专家周汛、高春明所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介绍:“以凤凰饰首的凤冠,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庙行礼,头上首饰即有凤凰。其制历代多有变革,至宋代被正式定为礼服,并列入冠服制度?!?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装饰以凤,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翚四凤?!?/p>
凤冠是女子冠帽中最尊贵的礼冠,她们在重大场合必须戴凤冠。北宋时期,宫中的后妃在受册、朝谒景灵宫等隆重场合,都要戴凤冠。对于凤冠的形制,《宋史·舆服志》有记载:“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自从汉代形成了戴凤冠的礼仪制度,戴凤冠在宫中流行起来。自中、晚唐以来,妇女戴冠日益多见。五代时就有“碧罗冠子”、“鹿胎冠子”等名称,宋代此风尤盛。清代宫廷南薰殿藏有宋代原画《宋真宗章懿李皇后像》,在画像上可见,李皇后戴的凤冠特别高大,装饰繁复,冠上饰有多条龙、凤。这顶凤冠大体上可以称之为“龙凤珠翠冠”。
值得一提的是,李皇后的凤冠与明代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有相似之处。1956年北京十三陵挖掘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出土了一批服饰实物,其中就有孝靖皇后所用的凤冠。这顶凤冠的形制为:以竹丝为骨,编为圆框,框内外各糊一层罗纱,然后在外表缀以金丝、翠羽做成的龙凤,周围镶嵌各式珠花。在冠顶正中的龙口,还衔有一颗宝珠,左右二龙及所有凤嘴均衔下一柱珠串。
与前几代凤冠盛行相比,明代服饰等级制度趋向严格,《明史·舆服志二》记载:“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永乐三年定制,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倍颐髑濉队叻尽返戎贫裙娑ǎ屎?、妃嫔之外,其他人未经允许,一概不得私戴凤冠。
但是在一些笔记文献中,我们也常常见到称明代命妇(古代一般指受有封号的妇女)所戴的礼冠为凤冠的文字,与舆服志禁止私戴凤冠规定有矛盾,是否可以说民间、官员有不遵循制度的,僭越礼制?这是误解。明清衣冠制度中确实这样规定,也是这样执行的。但是笔记文献中说的命妇戴凤冠,其实是礼冠,并不是凤冠,只是名称上的命名,与皇后、嫔妃的凤冠是两个物什,两码子事。另外,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虽然也饰有凤形,但是名称上不再称凤冠,而称朝冠。
清代身穿霞帔的贵族妇女
穿霞帔
官家礼制等级分明
霞帔,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释衣服》曰:“霞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编钤缡歉九糜谧笆?,披搭于肩的彩色披帛,以轻薄透明的五色纱罗为之。
到了唐代,妇女在裙衫之外着质地轻薄柔曼的丝带,如同一条大围巾一般,非常漂亮,富有美感,深受唐代妇女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时尚之装,并演绎成唐代女装的重要组成。
唐诗中就有关于“霞帔”的诗句,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华却赴京师》有云:“银珰谒者引霓旌,霞帔仙官到赤城?!卑拙右住赌奚延鹨赂韬臀⒅吩唬骸昂缟严监揭」冢滂劾叟迳荷骸?,说女性的帔子色艳若霞。正如南京云锦冠名“云锦”,是因其灿若天下云彩而得名,“霞帔”也因帔子色彩宛如天上的云霞,由此而得名。
霞帔作为命妇的礼服,始于宋代。以狭长的布帛为之,上绣云凤花卉。穿着时佩挂于颈,由领后绕至胸前,下垂至膝。底部以坠子相连。原为后妃所服,后遍施于命妇。《宋史·舆服志》卷三记载: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规定:“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p>
明清时期承继宋制,霞帔用于皇后、命妇礼服?!睹魇贰び叻尽肪砣窃兀汉槲渌哪辏?371年)规定,凡为命妇“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珠翠妆饰,金坠子。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翠妆饰,金坠子。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金坠子。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镀金银坠子。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p>
第二年,朝廷对霞帔纹样及其他细节做出了新的规定。明朝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六中记载:“国朝命妇霞褙,皆用深青段匹,公侯及三品,金绣云霞翟文,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文。五品,绣云霞鸳鸯文。六、七品,绣云霞练鹊文。”
由此可见,明代按照品官的秩别,霞帔各有差别。除了霞帔不同,使用的坠子以及霞帔上所绣的纹也不一样,《明史·舆服志》亦有规定:一品至五品命妇的霞帔上缀金帔坠,六品七品缀镀金帔坠,八品九品缀银帔坠。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公侯及一品二品命妇的霞帔绣翟纹,三品四品绣孔雀纹,五品绣鸳鸯纹,六品七品绣练鹊纹。
到了清代,霞帔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首先是样式的变化,清代霞帔的长度放宽,两幅合并,并附有后篇即衣领,形似比甲(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衩及至膝下的服饰,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其次是帔脚下不用坠子,改用流苏;再者,清代霞帔的胸部缀有补子,与补服的品级补子对应。文物专家孙机先生(上世纪50年代曾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在《霞帔坠子》中指出,清代的霞帔虽有霞帔之名,实际是“一件带方补子,下沿缝满穗子的绣花坎肩?!?/p>
清代霞帔与前代霞帔的变化,最根本的不在形式,而是在用途上。霞帔是专用服饰,虽然没有龙袍、凤袍严格,但是也有很多限制、禁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但是霞帔有其特殊性,到了清代,士人庶民妇女出嫁和入殓也可以穿戴,俗称“假借”。民间推崇霞帔的尊贵,在婚丧嫁娶之时,借来使用,以增加气氛或显示尊贵。
当然,庶民妇女用的只是“借用”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霞帔。皇室、命妇的凤冠、霞帔与民间的凤冠、霞帔不是同一个物品?;谎灾屎?、嫔妃、命妇的礼冠凤冠与礼服霞帔,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冠、霞帔;民间的凤冠、霞帔是民间婚礼中新娘戴的礼冠和穿的吉服,只是借皇后、命妇礼冠的吉言,与实际的凤冠、霞帔相差甚远,名不符实。
民间婚礼上新娘戴的凤冠(右),其样式简单而普通,不过它与古时真正的凤冠不是同一个概念,民间婚礼上的凤冠只是借用了凤冠的形和名。
“凤冠霞帔”
被民间模仿和借用
凤冠与霞帔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但不是一般普通女性的服饰,而是具有很强的专属性。
新娘戴凤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中国女性出嫁时最向往、最风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国服饰文化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时既羡慕富贵人家女子漂亮的凤冠和霞帔,又不敢擅自穿戴它们,因此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人生最为重要的婚礼中,允许“借用”(逾越服饰等级)凤冠和霞帔。这在中国服饰文化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有了这个特例,没有品级的普通妇女,在成婚、入殓时也可戴凤冠(花钗冠),因此,在民间婚礼中,新娘戴凤冠、披霞帔的行为屡见不鲜,当然,这只是名称上的称谓,是“借名”,即借凤冠之名。虽然名词上还是称为凤冠,但其实质根本不是真的凤冠。这就好比穿上戏服扮演王公大臣,甚至皇帝,但他们最终只是戏中的角色,是“演出”的需要,其服装、身份、地位与戏中完全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
从保存下来的照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婚礼中的凤冠样子,与明清时期皇后的凤冠差别很大,因为民间只是“借名”,所有的装饰都是以假乱真,要个形式,不可能是真金白银翡翠珠宝的真品。也因为民间婚礼凤冠实物样式简单、普通,有读者就误认为皇宫的凤冠也是这样普通,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误读了“凤冠”这个词。
不过,即便只是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也能令平常家女子的婚礼增添不少喜庆之色。后来,这种假借的礼仪还演化出一个有趣的作用:区分正室与小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p>
徐珂的文字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说民间的凤冠是假冒的,属于借用(借用其名称),非真实的凤冠;二是民间使用霞帔凤冠,表示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属于正室,非小妾。命妇可以穿霞帔戴凤冠,民间的正室新娘同样要穿霞帔戴凤冠,表明其明媒正娶的地位不容动摇。
这就说明,明媒正娶的正室新娘以及填房继位的新娘,都可以戴凤冠穿霞帔,非正室夫人的小妾、二房、三房,即使是明媒正娶,也不能披霞帔戴凤冠。明代小说《金瓶梅》潘金莲、孟玉楼进入西门府,都是小妾,排名四娘、五娘,就没有凤冠、霞帔可用。
徐珂的文字记录是准确的,凤冠只能用于正室,但是因为民间的凤冠、霞帔原来就是借用,在后来民间婚礼中,渐渐不严格遵守,借用的凤冠、霞帔泛滥,品质也下降,人们看到的婚礼中的凤冠、霞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富贵之气、华丽之美,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真正的凤冠与霞帔都是非常精美、精致的服饰品种,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帝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精美绝伦,雍容华丽,光彩照人,可以称为世间珍品。
编辑:陈佳
关键词:凤冠霞帔 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 曾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可可西里藏羚羊开始大规?;厍?/ins>
可可西里藏羚羊开始大规?;厍?/ins> 济南举办“世界人像摄影大师卡什原作展”
济南举办“世界人像摄影大师卡什原作展” 重庆主城区开展深夜电网大检修 备战下一轮高温天气
重庆主城区开展深夜电网大检修 备战下一轮高温天气 大连付家庄海滨浴场迎来游客高峰
大连付家庄海滨浴场迎来游客高峰 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落户青海
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落户青海 人民政协报社举行“浪花飞舞”2017年职工水上趣味运动
人民政协报社举行“浪花飞舞”2017年职工水上趣味运动 北京首条磁浮列车在轨测试
北京首条磁浮列车在轨测试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克估锢伎?/ins>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克估锢伎?/ins>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