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号贩子帮医生提升价值?实质是医生成了“给黄牛打工”
广安门中医院号贩子的“天价挂号费”事件视频截图
广安门中医院号贩子的“天价挂号费”事件已经发酵了几天。
视频想必大家都看过了。东北的小姑娘口中的“这可是首都啊”、“如果哪天我死道儿上了,这个社会就真的没希望了”,刺痛无数人的神经。而她痛斥的号贩子“咋这么猖獗”,也拷问着挂号难的社会病患。
是的,这已经早已不是新闻。
20年
大医院的号贩子、尤其是北京三甲医院的号贩子,已经存在了多长时间?
恐怕已经很久了。在岛叔查阅到的数据里,1995年,有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大医院挂号处有“号贩子”作乱》的文章,里面写道,在眼科病专科医院同仁医院,当天的早上6点半,已经有百十号人在挂号。山东省一农民给同仁医院党委的信中说:“我看到很多外地人都从倒号的人手里买高价号,也有人把三块钱一张的号120块钱卖给我,我没要,我们农民哪有那么多钱啊……难道医院领导就没本事治这群坏青年吗?”
文中写道,“党委办公室的吴超英同志激动地对记者说:很多外地农民为了看病,是卖了家里的猪,甚至卖了房子来看的,昂贵的医疗费已经使他们不堪重负,上百元一张的高价号他们又如何买得起?”
1995年,10块钱的主任专家号能炒到200元,三块钱炒到150块;今天300块钱的号炒到4500,居然连倍数都是一致的。
当时的报道中,医院就曾组织保安力量、和公安机关通力合作,但结果就是“屡抓屡不绝”,“甚至发现一些外地进京人员竟以’吃专家号’为生”,并痛陈“如果说倒卖火车票的票贩子可恨在扰乱了售票秩序,那么号贩子……无异于图财害命”。
“竟以”二字,显示出当时这种事尚属少数。那么,20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发展到了什么境地?
新浪的网络调查结果是,73.4%的网友在看病时遇到过黄牛,举报黄牛的只有14.8%,同时还有28%的网友为了看病会出高价买黄牛号。去年,仅在北京儿童医院,警方就抓了200多名号贩子;广安门中医院发出声明的当天,有记者实地探访北京的三家医院,也发现了号贩子的身影;今天,北京市警方还能抓到12名“顶风作案”的号贩子。
是的,“屡抓屡不绝”的,早已不是“新闻”。但长期存在的,并不代表是合理的。
市???
有人说,号贩子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自发的调节行为:本来专家号就属于稀缺资源,在现行的定价体制下又价格不贵,那么必然催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愿意花时间排号的人就可以买号,获取了就诊的机会;高昂的价格也分流了需求不那么刚性的患者。而且,通宵达旦排号的号贩子,也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呢。
勤劳致富、愿打愿挨,敬畏市场规则,大概就差说这是第三产业拉动了GDP吧。
问题在于,事实真的如此?
我们先回到视频。女孩的控诉是,之前黄牛搭讪女孩,女孩嫌贵没买,觉得可以通过排队挂号,就挂了两天;但是号贩子“打打骂骂”,并撂下狠话“你就站在这儿,我看着能不能让你挂上?”;而通过正常排队的女孩,确实就没排到号,而且号贩子还有加塞、恐吓等行为,甚至号贩子组织排队秩序。
换句话说,我们先退回到最基本的:哪怕你黄牛跟我是同样排队竞争,你比我快,也就忍了。但是在现有机制(谁都可以排队等号)的机制下,黄牛通过破坏秩序的行为获取资源,人为提高了交易成本——这还尚且不论黄牛有没有通过内部关系、利益输送等非正常手段获取号源。
同样,涉及民生的问题,从来不能以单纯的经济学原理推演。演唱会、足球赛等场合存在黄牛,顶多是损失附加利益或者高端需求,但就医是一个刚性需求。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要求抛开道德的因素进行完全的市场竞价、高价先得,实质催生的是更高的不公。
话又说回来,即使是付出了劳动(通宵排队等),就理所应当地获得十几倍二十倍的收益?那这个钱看上去还是挺好赚的。如果没有关系、没有组织行为,看上去这还是个充满竞争的行业呢。而答案,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号贩子已经不仅仅是单打独斗的行为,而是有组织、甚至公司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曾有医院表示,黄牛不仅有“帮派”,还雇用劳教释放人员、无业人员、无证人员来排队挂号;黄牛甚至威胁保卫科工作人员,四五个黄牛尾随保卫科科长下班,威胁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有网友计算,如果一张专家号平均赚1000块钱,全北京仅三甲医院就有75家,一年接待病人量以千万计;就算其中有1%的号是通过号贩子出去的,那也是数以亿计的市场。如果说这个市场的长期存在会没有灰色生态链,完全由票贩子们通吃利润——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就算我们认可经济学的理论,认为4500的价格符合这个医生的实际价值,那么这笔钱有没有进入医生的口袋里?大概率的事件是,不会。很多医生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实际上却成了“给黄牛打工”。一方面是患者需要付出高价来获得就诊机会,另一方面是医生待遇依然偏低,中间的差价却供养了一个庞大的“医疗中介”团队——这不就是医疗版的“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么?
漏洞
的确“合理”。前提是,这个“理”指的是医疗的现状,也就是催生号贩子的土壤。
技术上,这里有操作的漏洞——
从号贩子层面说,收益和风险是完全不对等的:即使被抓住,现行的法律条件下基本就是行政拘留几天,收益的诱惑极大,违法成本很低;
从患者层面说,现有的电话预约、网上预约体验并不好,基本只能挂三个月以后,同时无法复诊、不能制定专家,如果再加上号贩子的恶意刷号、囤号倒卖等行为,就更难预约;
就连医生,也觉得预约的方式在操作中有许多不便,如停诊、调诊困难等。而医院如果再没有真正实现实名制,也就无法阻止刷号。
而相关部门的监管漏洞,同样自不必提,一定是缺位的。
从本质上说,这确实是一个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高端的医疗资源有限,且容易集中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当中,疑难杂症只能上这儿来,但医生数量有限每天看的病人也有限;同样,在政府定价机制下,即使是院士级别的专家,挂号费也就是300-500元左右,大量的病人涌来,哪怕不是真正疑难杂症的病人,只要有钱,也觉得挂专家号何乐而不为;医疗水平的层级性差异(特大城市、省城、市县乡乃,或者三甲、二级乃至社区医院),严格的转诊制度没有建立,更使得这种本身旨在普惠的政策设计,变成了资源浪费、寻租丛生的局面。
的确,号贩子的存在并非“看病难”的原因,而是这种现象的结果。但这是一枚恶果,是横亘在所有病患及其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枚恶果。
稀缺资源的分配,从来都是一道社会难题,尤其当这道难题附加了民生属性的时候??瓷先?,现实的操作手段,无非是从立法、执法、监管上提高号贩子的违法成本,加大打击力度;同样,医院信息的共享、更严格的实名制,也是操作手段上的必选项——换句话说,如果供给端的资源短时间内无法得到量级上的增加,那么至少应该保持现有条件下的相对公平。
根源呢?恐怕是一道长期的难题。至少从现在看,建立高质量的私立医院、同时在公立医院中实行严格的实名制与转诊制度,是一条看上去可行的道路:让有钱人通过高价,以低时间成本获得医疗;让没那么有钱的患者,小病在级别较低的医院解决,疑难杂症则层级转诊,以相对公平的价格获得专家诊疗。后面一点,这就跟畸形的城市病一样:如果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家乡获得良好的就业、教育、医疗机会,谁会愿意跑到大城市里蜗居漂流?
在这之前,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恐怕还将长期存在。
最后扯一句离题稍远的话。岛叔的一位朋友在医院工作,待遇远称不上丰厚。女儿尚在幼年的他,曾经说了一句很多医护工作者可能心里都有的话:长大了学什么都行,如果学医,那就“不认这个女儿”。
为什么?答案大家心里都有数。如果辛苦工作的医生(再加上之前的教育成本)都没有安全感每天还得戴着头盔上班、在薪资待遇和社会尊重感上也没有获得感,那么谈医疗端的有效供给,就是一句永远达不到的空话。他的另一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搞臭一个行当很简单,但再把它搞起来,难呢。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号贩子 医生给黄牛打工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