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北京老规矩为啥特别多?原因之一在于曾是几朝古都
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有礼数有体统,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句俗话叫:“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敝┪蹲骷伊跻淮镄从小侗本├瞎婢亍芬皇?,书中介绍的200多条老规矩是他从收集的4000多条老规矩中精简出来的。提到老规矩,刘一达有自己的许多感慨。
为何要重提老规矩?
刘一达说到梳理北京老规矩的缘由时介绍,2014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是《北京老规矩》,这看似简单的题目可着实难倒了一大批考生,大家不禁感慨:“这些年谁还讲老规矩?别说老规矩了,新规矩我们都不懂!”
2015年底,一部京味电影《老炮儿》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大家对“规矩”、“礼数”的关注。比如一开场,关于问路这么一个小事,一小伙子钻北京胡同,迷了路,不知道该怎么走,向六爷打听,上来第一句就:“哎,问一下……”
六爷的一句“懂得规矩吗?怎么说话的”,言简意赅,却把当下普遍存在的“礼貌”问题曝光于众,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又有多少这样的“小伙子”不懂得礼貌的问题呢?这样一个很小的细节反映了当今社会的“通病”:很多年轻人说话没大没小,对岁数大的长辈指手画脚。这些其实就是很多老北京人特别受不了的“没规矩”。
一些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缺失了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貌规矩”,他们信马由缰、信口开河,甚至把“不礼貌”当成一种荣耀。影片中那位与“小飞”一起的兄弟,竟然不知最起码的“尊老爱幼”,当着众人的面给了“六爷”一记响亮的耳光,这种举动竟然还得到了同伴的附和,这怎能不是一种社会怪象?
电影的开头用了很多场景表现老北京人的礼儿面儿,以及六爷对这些的重视。比如邻居问六爷要葱还不忘说一句“有您的一份儿”,这就是老北京平时打照面应有的。
关于六爷的规矩,确切的说是他信守的道在当代已格格不入这一点,从六爷许多观念的滞后这些细节也有侧面展现。比如六爷不识法拉利,以为修理法拉利的价格跟他过去对别的车的认识一样。他在修车厂跟小飞他们讲着自己的规矩和茬架方式,几乎满堂哄笑。不知是笑六爷一把年纪身子骨都不好仍想螳臂当车的不自量力,还是笑六爷所提出的规矩太过江湖小说风。
北京老规矩为啥特别多?
北京人向来就是特别“讲究”的一个群体,失了啥不能失了礼节,问路您得叫声好听的,还得加个“您”。其实,这还真不是北京人事儿多,就是一种习惯、一种礼貌。多一个称谓,客气一点,大家听着都舒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埋怨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崩媳本┤硕际谴有【土⒐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打招呼, “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那儿正沏着呢,没喝我那儿喝去”……
刘一达告诉记者,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原因之一在于北京曾是几朝古都,皇帝和官员们根深蒂固的规制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并且开花散叶,使得老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的把各种规制、原则,演绎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
因此北京人的讲究里,最重要的就是礼数: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丧嫁娶,礼数总是不可少的,北京人最怕别人说的就是“这人怎么那么不懂规矩啊”。对于他们来说,没规矩是没教养所致。没规矩只是一个人在现眼,没教养则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整体教育问题了。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之外,北京老规矩多还因为它是汉族和满族两个民族的规矩融合的产物。老北京旗人,向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和传统,且有严格的礼节,要么怎么留下满族人“规矩多”、“礼儿多”等说道儿呢。
北京有哪些独有的老规矩?
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很多风尚和规矩带有示范功能,为全国各地所效仿,因此北京的风气风尚直接影响着全国。汉代有首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说的是都城的妇女如果流行某种打扮,那么其他城市的妇女就要效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这是针对服装打扮而言,举一反三,其实规矩也是如此。北京的老规矩,可以说是全国的“通用粮票”,换句话说,北京老规矩也是其他地方的老规矩。
所谓老规矩,如果细分的话,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家规,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规矩;二是社会交往的规矩;三是社会场所的规矩,比如交通法规、乘坐地铁的规定、影剧院的相关规定;四是行规,也叫门规,即各行各业、各门各派、三教九流的规矩。我们通常说的老规矩,主要是指家规和社会交往的规矩。
那么有没有北京独有的老规矩呢?当然是有的,比如每天向长辈请安的规矩。请安,这一礼节来自满族,而且,只有男人行此礼才叫请安。这个“安”怎么个“请”法,也就是用什么姿势行礼,是有很多讲究的。《清文汇书》对满族礼节的规矩有具体要求,通常先放垂袖头,左脚略向前移,右脚向后并屈膝,到离地只有一寸的位置,再用双手按左膝,头略低,然后再慢慢起身。
到了清末,随着清政府的衰微和世风的改变,请安的姿势也不那么讲究了。旗人之间,日常见了面,一般都改请“单腿安”了,也就是俗称的“打千儿”,即右手向前往下伸,接近地面,同时弯腰,右腿屈膝,左腿略屈,比“双腿安”显得随意一些。
辛亥革命之后,半跪半蹲的请安姿势逐渐消失了,但请安作为一种礼节和家庭规矩,在满族人家中依然流行,只不过,请安变成了一种问候,不用再摆什么姿势了。
与此同时,请安这个词,作为问候的同义词,也纳入老北京话之列。平时,老北京人见了面,往往要说:“二爷好呀!我这儿给您请安了。”
这个“请安”相当于“问安”,意思是:“我这儿向您问好了?!?/p>
老规矩过时了吗?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了,讲这些老规矩和旧礼教有意义吗?当然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些规矩永远不会过时。正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礼教、礼数、礼仪以及老规矩新规矩显得尤为重要。
刘一达说,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关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时期流行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懂规矩。有多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不懂礼数,在言谈举止中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从而与好的工作失之交臂。
然而,并不是所有老规矩都需要继承和遵循。比如早晨起来给老人倒夜壶、沏早茶等规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已经过时。但尊老敬贤、孝敬父母、长幼有序等核心内容,到什么时候也得讲。
据刘一达介绍,老北京有条老规矩是吃饭的时候不对着镜子、不要东张西望,按照以前的说法是因为人对着镜子吃饭会把吃饱饭的福气给照走。抛开这些迷信的说法不论,吃饭不照镜子还是合乎养生的科学因素的,因为照镜子肯定会分散注意力,影响食欲。
其实,很多老规矩都可以举一反三。比如,现在很多人吃饭的时候都拿着手机,边看边吃,老规矩里虽然并没有关于吃饭不能看手机的说法,但是老规矩里早就有吃饭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打打闹闹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说,老规矩衍生出来的新规矩,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须遵循的。(陈品)
编辑:陈佳
关键词:北京老规矩 为啥特别多 原因之一在于 曾是几朝古都










吉林省开通直飞塞班航班
英乔治王子随父母出访 睡眼惺忪狂揉眼
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家中身亡 享年41岁
欧洲央行宣布维持零利率政策
罗马尼亚庆??站?/ins>
贵州黄平:第六届AOPA国际飞行大会开幕
美国宣布关闭全球最大黑市交易网站
第13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开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