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民国时期已有“吃货”一词 在民间普遍运用
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
这位“吃货”应当是位爱国青年,他笔下的1933年春节,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流露着对国民素质的失望。
吃货,指爱吃的人,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吃货,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日常用语,直截了当地表达着人们对美食生活的向往。
其实,早在1930年代,“吃货”一词就在民间普遍运用,口头语与书面语应当都曾出现,并不少见。早在1933年2月20日的北平《世界日报》上,就刊载过一篇署名为“吃货”的《废历新年》的文章。所谓“废历”,即指旧历、农历。原来,北伐胜利以后,国民政府颁布政令,通令全国自1930年1月1日起,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而必须遵行公历、过公历年。而普通老百姓们对此并不买账,部分政府官员对此也不认同,仍就按传统春节习俗,庆祝农历新年。这位“吃货”同志,身处河北南部的隆平县,看着当地热热闹闹的过年景象,感慨颇多、不吐不快,就给报社寄去了这篇文章。
其实,这位“吃货”应当是位爱国青年,他笔下的1933年春节,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流露着对国民素质的失望。
废历新年
吃货(自隆平县寄)
中国的废历新年,在我这没用的吃货只认为浑浑噩噩如醉如痴的冀南一带如此繁盛。不料展开报纸一看,嘿!就是极开化与最文明的上海和南京,在这废历的新年关,许许多多的生意亦在闭门大吉,一般居民仍在筹备年货,实行其过年政策。何况是醉生梦死的冀南,无怪如此?也是原来如此。
虽然受着内忧外患国亡无日的空气笼罩着,而各地的兴高采烈呼幺喝六,到处不减于平昔。散路灯、敲架鼓、狮子会、高跷会、太平车、牛斗虎、龙戏珠、燃爆竹、放灯花、吃煮饺、吃元宵等等;仍是应有而尽有,大热而特闹!假使:拿这一笔消耗的精神和财力捐助到东北去买做亡国奴,不!捐助到东北去抵抗暴日,免做亡国奴!谁曰不可?岂不是“惠而不费”!
当局的官老爷们,不但不加制止——废历年的消耗和提倡——捐助东北抗日,亦竟马马虎虎盲从着一般醉生梦死未来的亡国奴在这废历的新年上打混混!真令人……
如果负责当局的官老爷,真个大驾幸临各地,实行有效力的手段去制止无意识的消耗,难道说也是“吹胡子瞪眼干生气”不成?然而……然而我这没用的吃货,在这废历的新年,说这种没用的废话,才是真正“吹胡子瞪眼干生气”哩!然而良心!然而热血!然而上等阶级分子论文明而最讲爱国的京沪尚且如此,何况醉生梦死的冀南?何况无知的老百姓?既乏国际知识,又无抵抗力量,中国不亡,将何以赖?於戏废年!於戏东北!
一篇500余字的短文,把一位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淋漓抒发。在1933年的春节,国难当头之际的春节,这位以“吃货”自嘲的青年,感慨着官民一体的醉生梦死、不知进取之态,抨击着上行下效的自顾自乐、不知节约之风。我想,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仅是将“吃货”一词的最早版本往前挪移了十年,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如此真切、如此炽烈,足以给80多年之后的读者们更多启示、更多体悟吧。
(肖伊绯,职业作家,独立学者,已出版《在高卢的秋天穿行》、《民国达人录》等十余部作品。)
编辑:陈佳
关键词:民国时期 已有“吃货”一词 在民间普遍运用















英国皇家空军军事演习 直升机穿越火海似大片
动物“战”高温
台风“塔拉斯”强度加强 将从海南岛南部近海擦过
费德勒夺得温网男单冠军
海归大熊猫“林冰”产下龙凤胎
法国国庆日阅兵式即将开始 士兵准备受阅
北约多国举行“军刀卫士”军事演习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法国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