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擘画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突出“精心”与“信心”
正在此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定是一次攸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会议。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会议正为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开局之年擘画全年经济发展工作。
2016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开创新局”“谱写新篇”的一年。它被“标志”为新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中共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全新发展理念落实、扎牢的头一年。
找准问题、避过险滩、挖掘动力,擘画新一年经济工作、筹谋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在新常态、新发展、新改革对转型中的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大背景下,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经济体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通过对来年经济工作精心部署,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书写“双中高”的增长奇迹。
形有波动 势仍向好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表现令一些西方机构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抬头。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臆断,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处危局,并已走过增长的巅峰。
诚然,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不乐观。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蟮纳疃鹊髡校氏殖龅驮龀?、不平衡、宽震荡、多风险的“新平庸”特征。中国则进入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关键阶段,潜在增长率趋势性回落与长期结构性、短期周期性问题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具有充足的增长潜力。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广阔的产业升级前景,都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之源。
“中国并没有大的危机迹象,?;龀鱿衷谀切┤嗣侨衔绦云淅匪俣仍龀さ木尚幸怠!狈ü屠枰型蹲使救蛑と恐鞴芪髅伞ぢ薏乃担泄谜杆俚髡?,更注重国内消费以重新达到平衡。
中国有句俗话:“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明显、后发优势犹存的大国身上,尤为贴切。中国经济的支撑并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
当一些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发展优势时,在一些内陆地区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当外部冲击对一些资源型地区造成较大发展困难时,却有利于另一些地区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当一些地区面临比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而经济下行时,另一些地区则由于问题暴露和调整起步较早,结构升级已初见成效,进入稳定增长期。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负债率不高,金融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宏观调控具备较多政策工具和较大政策空间。
而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后发追赶型增长。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中国经济追赶型增长过程并没有结束,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中国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具有迫切投资需求的事项依然很多,消费需求和供给增长潜力巨大。
因此,即使“旧引擎”日渐熄火,“新引擎”动力不足,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波动,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取得前三季度的6.9%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着,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不会改变?!惫裨悍⒄寡芯恐行难芯吭闭帕⑷航邮芗钦卟煞檬彼怠?/p>
精心布局 精准发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具有较强的驾驭经济能力,而且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能够在经济遇到冲击和挑战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面对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情况,中国政府结合经济转型期特点,在优化总量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控,在强化需求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管理,在做好区间调控的同时更加重视定向调控,彰显出高超的调控艺术和驾驭能力。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状况,中国既没有“大水漫灌”、大幅增发货币,也没有盲目投资和显著扩大赤字,而是在存量上做文章,通过存量资金整合和政策措施改进,提升财政、货币政策效率。
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合理区间”的调控目标,即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与过去相比,当前中国更加关注民生,把保就业和防通胀提高到了与稳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位,调控目标既考虑经济增长,又综合考虑就业、物价和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相继落地,正在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阐明了未来一年经济工作的十大任务。其释放的信号显示,明年中国将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外界普遍预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其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此外,中国还将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明年的经济工作将依然秉承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总体思路。
中国信心 大有作为
“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国高层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情景和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
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将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鼻寤笱Ч檠芯吭涸撼ず案炙?。
就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全球经济仍处于黄金增长期,南方国家迅速崛起;国际政治文化格局大调整,趋于多极化、民主化;全球性科技创新孕育重大突破,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
胡鞍钢指出,中国面对的国际发展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强,但是机遇多于挑战,挑战也可以转化为新的机遇?!笆濉笔逼冢越侵泄笥凶魑?、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属于压缩式高增长。研究发现,压缩式高增长过程一般并不会一下子从高速增长直接进入到低速增长,而是会呈现出从高速到中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的阶段性变化。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背景就是“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显著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多方预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指出,中国未来可能逐渐转型为一个增速更慢、但更受消费和服务业驱动的经济体。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使其经济转型到下一个发展阶段,那么每个人都将是受益者。
伴随新动能的不断累积,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也随之增加,并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新期待。
以服务业为例,前三季度8.4%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速,也快于上年同期。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1.4%,未来对经济增长贡献还将更大。
再看高技术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高达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此外,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4%,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持续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新动力逐渐走强。
“双创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和亮点,对宏观稳定形成支撑。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6.2%;前8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日均新增超过1.1万家,注册资本增长40%以上;前7个月,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56.7%。
一些国际投资机构已经敏感意识到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孕育的新机遇。他们认为,紧盯传统产业的增长已无法反映当下中国经济的全貌。虽然采购经理人指数、工业增加值等指标依然体现工业和制造业的状况,但随着互联网行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新经济”的表现将会远远超过能源和工业板块等“旧经济”。
“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形成的上述共识,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向好预期。”张立群说。(记者刘欢 李云路 刘斐 史林静)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十三五开局


火星沙尘暴消退 失联近四个月的机遇号或将复活
智利一座火山出现活跃迹象 熔岩照亮火山口
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开幕
欧盟将设立维持与伊朗进行合法贸易的机制
晒丰收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海洋城市文化摄影周大连开幕
新疆博物馆举办“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史上最危险龙卷风旧照曝光 末日景象惊心动魄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