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送温暖要真暖心
寒冬到来,年关将至。近期,不少地方启动专项救助行动,为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送去爱心。各种“送温暖”举措,着眼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困难群体的关怀,也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阵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应以“平视”目光关注困难群体,真正把温暖送到百姓心坎里,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要求凸显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为各地加快补齐短板、编织网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随着各项民生政策的铺开,我国社会保障与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8月,全国共1768.5万城市低保对象与5005.6万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63.7%、92.9%。国务院在2014年10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将所有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纳入救助范围,给予临时救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国务院要求,对临时救助制度的对象范围、标准制定、申请审批程序、资金渠道等进行了细化、实化。
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仍有一些地方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流于形式,缺乏真情投入、缺少长久机制,在让受助者更有尊严方面仍有明显改进空间。逢年过节才前呼后拥送米送油走个过场,这种“送温暖”实非群众所需,甚至是本末倒置。
避免送温暖流于形式,有关部门应真正把困难群体的冷暖放在心上,姿态放低、视角放平、重心下移,对于不同原因致贫的群体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扶助,避免出现有群众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因灾返贫而又无处求助的情况。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
钱物可解一时之困,真诚的关心却能给困难群众带来更长久的温暖。各级民政部门应建立长效机制,变年节性送温暖为制度化的救助帮困,为需要长期帮扶的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救济,授人以渔、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机会,全面提高困难群众自我脱困的能力,让他们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社会关爱中尽早实现脱贫。这样才能筑牢民生底线,不让困难群体在共享发展中掉队。(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送温暖要真暖心 送温暖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