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对“试用期陷阱”要敢于说不
眼下,不少明年要毕业的大学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中。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提醒,应届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工作的“试用期陷阱”——程序违规、超期设置、待遇打折等,一旦没有警惕防范“霸王潜规则”,就很容易被企业“白用”。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明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达到七百万之多,如此庞大的求职群体,很容易遭遇一些形形色色的陷阱,而辛苦劳动被白用的“试用期陷阱”,就十分典型。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仔,在校时没有习得相关的法律常识,加之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很容易被“坑蒙拐骗”。尤其是,求职者同千军万马PK、历经千辛万苦、殊为不易地拿到个offer,哪怕新单位提出“经过一年试用期才能正式入职”这种明显不符合同法要求的条款,职场新人除了接受似乎也别无选择。有的上了“贼船”,拉都拉不下来。
毕业生容易误入“霸王潜规则”,可以说是“图样图森破”的代价,但谁都是从年轻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要最大限度规避毕业生掉进“试用期陷阱”,也得从社会层面找原因。从过往报道和分析来看,法规不健全成为很多人归因的突破口。其实,当前法律法规的约束性条款已经比较完备,如劳动合同对“试用期员工”权益的保护,从工资怎么发到最终要不要正式录用,都有相当明确的规定。问题在于,很多应届生被试用时,跟用人单位签的是“试用期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因而丧失了法律层面的?;?。
又比如,劳动合同法采用把试用期与合同期限相挂钩的制度,明确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知道这一条款的又有多少呢?当毕业生沉浸在“通过面试”的喜悦中时,却不知道背后埋伏着“经过一年试用期才能正式入职”的大坑。
所以,法规不健全不应成为被“坑”的理由。更大的问题在于,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被骗了还在帮人数钱;与此同时,鲜有企业因肆意任性付出代价,毕业生遇到“试用期陷阱”,多是忍气吞声“当自己倒霉”,助长了企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嚣张,而惯常的劳动监察也多有“走过场”之嫌,即便监察部门认认真真核查,挂一漏万同样在所难免。
据此,要避免毕业生刚走出社会就成为他人的“廉价劳动力”或“零价劳动力”,需全方位着手。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在校期间应或多或少学点劳动合同法等基础法律知识,起码要在脑海中形成“哪些是陷阱”的概念,大学并非无学,用心者处处皆有学问;社会层面也要为大学生初入职场搭好平台,企业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现象,企业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劳动监察部门应提高监管能力,一旦发现大学生投诉,应果断出击严加打击,因为一个投诉的背后,或牵涉到一群人。(唐金凤)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试用期陷阱” “廉价劳动力” “零价劳动力”


戛纳电影节将至
英国公共卫生体系遭勒索软件袭击
SpaceX发射“猎鹰9”火箭 将商用卫星送入太空
四川乐至千年"树抱佛"奇观病危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德国
千年“鎏金铜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特朗普会见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
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新总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