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直过民族”过得好吗?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题:“直过民族”过得好吗?
“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历程。
中国“直过民族”脱贫,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而在与现代生活接轨的进程中,每个“直过民族”都经历着经济、文化、社会的碰撞与变革,有快乐幸福,也有艰辛苦痛。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
那么,“直过民族”脱贫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日前,新华社记者深入位于西南基诺、布朗、瑶族山区,了解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情况。
中国最后确认的民族已融入现代生活
?。乖拢钦叩皆颇衔魉婺芍菥昂槭谢瞪交底逑缏逄乩险煞檬?,整个寨子随处可见晾晒的茶叶。在一处空地上,六七名妇女一边分拣茶叶,一边听着手机里播放的流行音乐。远处山上可以看见密密麻麻的橡胶树。
在村民车基的木房子里,洗衣机、电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还有一辆摩托车和拖拉机。打开冰箱,里面冷冻着猪肉和罐头。有些人家还买了小汽车。
放在东部地区,这样的生活并不稀奇。但如果了解到以下情况,人们不能不感叹变迁之快: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还都是茅草房,1995年以前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2000年才通自来水。
洛特老寨有34户150多人,和其他基诺族寨子一样,仅仅几十年前还过着原始部落刀耕火种的生活?;底逵校餐蚨嗳丝?,1979年被确认为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
?。玻埃埃澳瓿酰瞪奖涣形颐裎?、国家扶贫办“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此后又被列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综合扶贫开发、富民兴边等项目。
当年11月,基诺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动工,到2014年底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培训及产业开发七大建设项,完成投资1.4亿元。
经过14年多形式、不间断的扶贫开发,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诺族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800元增加到去年的9308元,增长1064%。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景洪市基诺乡副乡长唐宏忠说:“以前很多出去打工的基诺人都回来了,家乡的橡胶、茶叶产业开发,可以让他们过上比打工赚钱还要富足的生活。”
基诺族正在与外界深度融合。只念过小学的车基,最大的梦想是让现在仅3岁的女儿读大学。她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当地干部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基诺族已培养出了2000多名大学生,这一比例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都算是比较高的。
特殊的帮扶,特殊的困境
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的拉祜族人,仍在布朗山深处采野菌、割松香,偶尔到寨子外用家酿的玉米酒换些油和盐。
连接曼班三队与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通往曼囡村委会的土路,十几公里长,狭窄崎岖,长期无人管护,几乎要被齐人高的杂草吞没了。记者从村委会出发,颠簸了约一个小时,才见到那十几栋吊脚木屋。
听到声响,村民纷纷奔到屋外观望。有的孩子藏在木房后,瞪大双眼,好奇地看着到访的陌生人。
记者到访的那天,正值拉祜族传统的新米节。他们请来其他寨子的亲朋好友一起庆祝。村组长扎康光着膀子,赤脚蹲在火塘边炒菜,土蜂蛹是他从山上采摘的佳肴。
曼班三队有17户63名拉祜族人,从前生活在偏远深山里。2004年,当地政府想让村民们搬出来,特意选址在乡村公路边为他们修建了新的木屋。可村民一是嫌新房离田地太远,干农活不方便,二是觉得新房子是石棉瓦屋顶,夏天住在里面太热,住了没过多久又悄悄搬回深山里。2010年,政府又在离村寨原址较近的地方为村民拉通水电、修建木屋,还给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村民们才陆续搬出来。
然而,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直过民族”的贫困程度更深,贫困原因也更复杂,经济基础更薄弱,思想观念更滞后。对其他贫困群体起作用的帮扶措施,在这里往往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记者看到,部分村民还住在四面漏风的茅草房里,有的连门都没有,被褥下垫着稻草,每年要吃三四个月救济粮,常常十天半个月吃不上一顿肉。有些男子穷得连老婆都讨不上。
而这种现状与历史相比,已有很大进步。一些瑶族群众20多年前才从山上搬下来,那时他们甚至不知床为何物,从没睡过被褥,困了就蜷在火灶边的稻草堆里。
除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贫困地区共性难题,“直过民族”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跨越社会制度的变迁,在思想观念上与现代生活接轨。由于教育水平低,贫困代际传递在一些“直过民族”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导致他们几十年走不出“贫困循环”怪圈。
扎康说,曼班三队全寨至今仍没人小学毕业。2011年,这里曾设过教学点,一名老师教10多个孩子。如今教学点撤并了,孩子们也全部辍了学。
而几十公里外的布朗山乡曼纳村,至今还没出过一个大学生。34岁的村支书岩上叫是第一个在景洪市读初中的人。
“那时候,从小学四年级起就要到十多公里外的布朗山乡去读。”岩上叫说,当年他们一起去的有3个人,结果一周后跑回来一个,另一个也不到一个学期就辍学了。
岩上叫分析,孩子不读书也不能完全怪家长,本来经济上确实有压力,再加上村小的师资水平低、起点低,到了乡镇后学习跟不上,时间久了,就回家劳动挣钱了。
对于这些特殊群体来说,“扶贫先扶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奔小康,“直过民族”怎样“不掉队”?
基诺乡巴朵村“80后”姑娘车都的人生经历,折射着“直过民族”脱贫的艰难和希望。
她曾经拼命读书,想离开贫困的大山。在昆明念职高时,每次寒暑假返校,妈妈总会给她带一罐家里的腌菜。坐长途汽车十几个小时,她都把那罐腌菜紧紧抱在怀里,那是一学期的菜,也是家的味道。
后来,她到北京工作,也收获了爱情,却最终梦碎:她姐姐割橡胶时从树上摔了下来,高位截瘫,父母先后得了重病。她只好跟男友分手,又回到寨子,再也没有把腌菜罐抱出大山。
听说记者从北京来,车都握着我们的手,默默地流泪。“北京”两个字,对她,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和遥远。
但她没有倒下,顽强地撑起了一个家,一点一点地还着家里因看病欠下的十几万元债务。她被寨子里的乡亲选为妇女主任,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刺绣合作社,要把基诺族的手工刺绣传下去。她梦想有一天,基诺族的刺绣也能申请非遗。
唐宏忠分析,同属“直过民族”,为什么基诺族比其他一些民族脱贫更快?关键在于基诺族离城市近,与外界交流多,信息丰富、观念转变,是推动其加快脱贫的重要因素。
例如基诺刺绣,本来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民族手工艺,但随着互联网打通地域隔阂,加上政府扶持,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独特商品。盘活独有资源,“直过民族”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很多“直过民族”的群众都这样顽强地与贫穷抗争,而各级党委、政府正在采取力度更大的“超常规”措施,帮助他们跟上全国人民奔小康的步伐。
由于自然环境、民族特性、历史因素的不同,各“直过民族”在脱贫奔小康路上的节奏也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需求迥异,需要“因群体制宜”的更加精准的帮扶政策。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对“直过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应着重加大投入。比如道路,仍是制约脱贫的“卡脖子”难题。在基诺山基诺族乡共有乡村道路257公里,其中混凝土路段仅有28.6公里,占11.1%,其余都是砂石路,经常“晴通雨不通”。
很多干部群众认为,医疗卫生是“直过民族”地区需要加大投入的另一个重点。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落后的医疗条件,使疾病成为一些“直过民族”贫困群众难以脱贫一大包袱。在西双版纳,有一个村子共有16户贫困户,其中6户就是因病致贫。
“在这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そ】稻褪峭贫哑丁?rdquo;一名基层干部说。
西双版纳州扶贫办副主任岩三书建议加强对“直过民族”的专项教育,推动更多年轻人与外界交流。多年前,西双版纳有“民族班”培养政策,他读中小学不仅没有花钱,初中、高中还每月补助16至23元,连行李铺盖都免费,这让不少孩子摆脱了贫困的命运。
记者发现,当前在一些“直过民族”群体中,因学致贫、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哪家返贫了,很可能是出了大学生。”岩三书说,每年来找他最多的就是小孩读书的费用问题,“布朗族能考上一本、二本的很少,大多是三本的,一年学费要2万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经济压力很大。
“教育和文化,就像我们古树茶,一代一代种下去,总有收获的一天??梢哉⊥üㄏ钭式?,让‘直过民族’的年轻人全免费读书。”岩三书说。(记者王清颖、夏军、庞明广、杨洪涛、李春惠)
编辑:曾珂
关键词:扶贫日 直过民族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