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一场中英教学对比引发的中西教育利弊之辩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题:一场中英教学对比引发的中西教育利弊之辩
新华社记者
“英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正在落后,中国学生正是我们孩子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对手。”前不久,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引起了中英两国对各自教育制度的热议和反思。片中的这段话,显示了BBC制作这部片子的初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教育界和部分观察人士对于中英人才培养差异的看法。
近年来,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出色表现,中国基础教育引起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然而,中国基础教育真的已经世界一流了吗?对比中西教学模式,又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西方国家对中国基础教育“刮目相看”
去年10月,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引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李爱云的注意。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全球QS教育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意向做一个中国式教育的研究项目,与BBC合作拍成纪录片。”身为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的李爱云入选了这一项目。
“BBC反复强调,希望我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李爱云说,教学对象是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孩子,他们来自英国汉普郡一所非常好的公立中学--博航特中学。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片子最初呈现了英国学生由于不适应中国教学方式,出现了闲聊、逃课、泡茶等行为。实验的最后一周,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之间渐渐彼此理解。一个月后的考试结果显示:“中式教育”班学生的三科考试成绩全面高于“英式教育”班,数学平均成绩高出十多分。
李爱云说,一个月的教学实验有矛盾有碰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英两国教育的不同,值得相互借鉴、各取所长。“中国孩子比较勤奋,有更加明确的目标。英国的孩子认为分数不那么重要,关注课外活动比较多,动手能力与应对能力比较强,尤其是演讲能力非常好。”
李爱云表示,纪录片中展示的只是拍摄者心目中的传统中国教学模式,和真实的中国教育存在差异。有专家认为,尽管这一纪录片并不能客观呈现中英教学的差异,但其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为何BBC将摄像机对准了中国基础教育?
这要从一个叫PISA的测试说起。自2000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三年举行一次PISA测试,评估15岁学生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其结果用于帮助各国了解教学质量最好和进步最快的教育系统中学生们的表现情况。
?。玻埃埃鼓辍ⅲ玻埃保材炅浇欤校桑樱敛馐灾?,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科目上均位列60余个参试国家(地区)第一。而英国则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
对此,杭州时代小学校长、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唐彩斌说,这的确值得我们骄傲。202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中国取得了主办权,这是数学教育界的“奥运会”,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优势。
然而,也有一些国内外的教学专家认为,PISA测试的结果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好坏。
争论仍在继续,但面对成绩的下滑,英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
?。玻埃保茨辏苍拢⒐逃蟪悸柿煊⒐逃硗抛ǔ汤椿?ldquo;取经”,在多所上海中小学实地探访数学教育经验。此后,英国教育部还与上海市互派小学数学老师,开展分享教学经验等相关合作。
?。玻埃保的辏苍?,英国哈帕柯林斯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在英国引进中国的教辅材料《一课一练》。
评价机制单一与多元的异同
英国正在反思其教育模式,那么,中国的模式可以被借鉴吗?中西教育模式又有哪些差异?
一些曾在西方国家交流、学习过的老师和学生表示,中西方在课堂管理、授课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让他们印象深刻。
——课堂管理:中国的课堂一般有四十多个学生,对课堂秩序和纪律的要求严格;而英国则为小班授课,课堂管理灵活,不要求整齐划一。
——授课方式:中国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老师面向全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统一,教师以黑板为主,学生以笔记为主,间或有师生互动;英国则实行差异化教学,没有统一教材,由老师来为学生设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每门课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班。
——师生关系:在中国,老师被奉为权威,知识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得的。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国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的,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英国的学生也更喜欢质疑和挑战老师。
然而,在这些表面差异背后,则是中西方不同国情和文化下产生的不同教育理念。
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向弟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弟子进行对话,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随后的发展逐渐使老师成为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教育方式演变成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璐则说:“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这也促成了大班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评价机制以考试为主导,产生了这种以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课本标准化、教师专业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强控制的教学方式。
记者采访了解到,英国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更为多样化,既有压力较小、对成绩相对不看重的公立学校,也有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私立学校。从事留学教育的英国百福集团CEO马良说,英国私立学校对升学的追求和中国学校没有多大差别。
中学在英国就读的夏雪说,公立学校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较短,也很轻松,但在私立学校,“虽然名义上放学时间差不多,但是很多私立学校都是住宿制的,大家放学时候也都聚集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
私立学校由于学费昂贵,学生大多是精英阶层的后代。与其相比,公立学校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要小得多。大学毕业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因此,也有人认为,英国的宽松、快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阶层固化。
“文无第一” 兼容并包
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式教育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应用能力有所缺乏;而西式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但知识储备较为薄弱。
在西方反思其教育模式的同时,中国教育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学科教育出现了机器式、填鸭式的倾向,扼杀了学习中本该有的乐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说:“我们的孩子起跑快,但后劲不足。比如当初奥数很好的孩子,未来研究数学的并不多,因为没有真正的兴趣。”
近日,一封网上流传的《父亲写给考上北大儿子的信》讲述了一位宁波学生考上北大化学院的艰辛路程。由于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该生立志要通过化学竞赛考入北大化学院。尽管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北大同意降分录取,但还是遭遇了“如果高考考不了高分,很有可能进不了化学院”的无奈。所幸,这个学生最后如愿考入了北大化学院。然而,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幸运,为了考试成绩,不得不放弃兴趣。
教育界人士分析指出,一场教学对比引发的中西教育利弊之辩,不在于比出孰优孰劣,而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现彼此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失,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得到知识和文明的启蒙。
?。玻埃保茨辏乖?,《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方案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就是鼓励学生走出“题山卷海”,培养更多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将倒逼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随着高考制度发生积极变化,越来越强调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方法将越来越多应用在中国教育中。”南京中华中学英语老师张玥说。
“东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世界未来的需求,整合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精华,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郭镜明说。(记者王菲菲、袁军宝、周蕊、凌军辉、赵琬微、余靖静)(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中英教学对比 bbc 中西教育利弊


科博会上看“大国科技”
埃菲尔铁塔上玩溜索
英国将出现“悬浮议会”的局面
航拍美国“汽车坟场” 报废车辆排列如马赛克
6480米:“蛟龙”号进行第150次下潜
中哈第二条铁路客运通道开行
科米在国会指责特朗普撒谎 特朗普私人律师强烈否认
40年高考老照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