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官员不能只拥有“会做官”的能力
当微博和朋友圈被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辞职感言刷屏时,同样走出体制的山东济宁市长梅永红,选择了低调和沉默。这个原本仕途明朗的厅官为何突然挂印而去?梅永红的同学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曾在朋友圈转发一篇题为《永远保持随时可以离开的能力》的文章,或许从那时起,他就已经为自己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我们不知道是哪句话引起了梅永红的共鸣,但那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确实颇有道理。比如文章说,为什么常见到一些体制内的人吐槽,却不见他们辞职,是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在体制内“舒服”了太久,已经失去了随时离开的能力,他们知道自己就算离开,也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好,起码体制内相对稳定。
那句“失去了随时离开的能力”,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部分体制内人士的生存状态——这些人已经习惯了“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安闲,已经习惯了“年头熬够了,位置就有了”的稳定。如今,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压力下,有些官员明显跟不上节奏又舍不得离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已退化到“除了做官啥也不会”的地步,只能留在体制内。
“会做官”确实是一种能力,但官员除此之外身无长技未必是好事。不少年轻人刚进入体制就染上了严重的官僚病,张嘴就是滴水不漏的官话,满肚子都是拉帮结派的心思,最终确实越来越有“官样”,但也越来越面临“本领恐慌”。于是,虽然有不少官员感叹“为官不易”,但他们却没有走出围城的勇气和资本。
事实上,相较于庸庸碌碌的“撞钟和尚”,那些超越只懂得“做官”的人,那些“不立志做大官,而立志做大事”的人,确实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不负组织和人民的期待。如果这样的“能人”成为官场主流,何愁没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中央频频向官场“不作为”现象亮剑,也是希望能有更好的政风官风。
一个健康的官场,不应该是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但我们仍看到,一个人一旦拥有干部身份,只要没有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基本上能一直在体制内终老;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上,即使表现很优秀,也有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情怀,一般情况下却很难成为官员。这样的身份壁垒,虽然有利于稳定,但也限制了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不过,尽管对于当前中国是否迎来新一波官员下海潮仍存在分歧,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多元,辞职的确正在成为一些官员的普通选择。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体制内的人才流动正在加速。尤其在十八大以来,整个社会对于官员的认知都有所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一些官员辞职遭遇各种猜测不同,舆论对梅永红这个技术型官员辞官下海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人们甚至期待,未来官员不仅要“能上能下”,还要“能进能出”。一方面,在某些专业的管理领域,可以借鉴一些欧美国家“商而优则仕”的经验,直接从企业事业单位选拔官员;另一方面,官员离开体制内,依照程序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也应该视为寻常。
当然,主张官员应该拥有“随时离开的能力”,并非鼓励优秀人才全都辞职下海,而是站在整个国家、社会的角度来审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公共利益的视角来看,好的官员应该是那些有公共服务理想的人,如果一个人有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就应该有制度性通道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同时也应该有制度性门槛拒绝和淘汰那些滥竽充数者。
当然,一些既有理想又有能力者,如果觉得官场并非施展自己才干的最佳舞台,也可以凭着“随时离开的能力”自由退出,转而从事更能施展抱负的事业。如此,既能确保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又能让各行各业都有高素质人才,整个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官员 “会做官”能力 政风官风


柏林国际园艺博览会开幕
墨西哥南部发生车祸致24人死亡
波恩举行伊朗文物展
欧洲最大监狱狱警抗议监狱过度拥挤
缅甸全国欢度泼水节
庆祝逾越节
西双版纳:放飞孔明灯 庆祝傣历新年
重大发现 NASA宣布土卫二具备生命所需全部条件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