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西藏抗震救灾经验与启示:一次重震一场大考一份答卷
新华社拉萨9月5日电题:一次重震 一场大考 一份答卷——西藏抗震救灾经验与启示
新华社记者张晓华 罗布次仁 边巴次仁 拉巴次仁
?。玻埃保的辏丛拢玻等眨岵炊⑸福奔肚空?,以后又发生三次7级以上强余震,波及西藏19个县,30余万人受灾,4.1万户房屋受损。西藏遭受了80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害。
一场重灾,一次大考!在危急关头,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不惧艰险的坚守付出,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迅速有力的抗震救灾,不仅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也给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地震已经过去四个多月的时间,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果断决策,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科学安置,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4·25”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第一时间作出部署,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Ⅱ级响应,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政令迅速成为干部的行动。有关部门和灾区市县党委、政府及时落实,全力组织抢险救援,采取拉网式排查,连夜动员转移重灾区身处险境的2.9万名群众。
在樟木镇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山体移动、整体滑坡迹象明显的情况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全力抢修“生命通道”,连夜组织动员全员转移。4月29日的10个小时内安全转移近6000名被困人员,避免了在三次7级以上的余震中发生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西藏抗震救灾工作连续做出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区党委立即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极大地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陈全国、洛桑江村等自治区主要领导深入灾区一线,实地查看灾情、安抚灾区群众、靠前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与灾区一线县委书记、边防官兵、乡镇干部保持电话直通。
边境地区群众居住分散,灾区安全排查从镇到村、由户到放牧在外的每一个人,短短数日,西藏安全转移群众6.4万人。第一时间利用成都军区陆航部队首批3架直升机,将279名被困在尼泊尔境内的三峡集团援尼项目员工和174名吉隆口岸被困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到吉隆县吉隆镇安置点。
此次地震重灾区为中尼边境地区,重灾区道路、通讯、电力大面积中断。地震发生后,西藏第一时间协调动用一切必要资源,以成熟救援流程、高效的协同,紧急投入救援。地震发生之后的一个月内,西藏投入救援力量近84.3万人次,车辆机械21068台次。
驻地人民解放军、边防消防部队和公安民警,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增援部队随即从西藏各地涌向地震灾区;武警交通部队和当地交通部门连续奋战,抢通通往地震重灾区的道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通讯保障人员紧张作业,恢复受损通信线路;13支医疗队深入灾区巡诊诊治伤病群众近2万人次;西藏电力、中国石油等企业亦派出多支救援分队确保电力、能源供应;国土、地震、气象等部门加强监测,做好预警。
地震发生后,西藏在重灾区设立3019处安置点,近6.4万余名转移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实现“有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伤病能医”的目标后,西藏还以开展民意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区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目前,占地1000余亩的日喀则安置区有1243顶帐篷,樟木镇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帮助群众更快恢复生产生活,日喀则市政府创建了樟木商城,目前有90家商户入驻;此外,目前安置点有140多个帐篷教室,面向从幼儿园孩童到小学6年级学生。
今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别玛央金常去帐篷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在那里跟来自不同学校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和玩耍,特别有意思。”她开心地说,“这里也特别像自己的家。”
地震中,每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挺身而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此次地震震级高、破坏大、救援难,在西藏地震史上实属罕见。在远离腹心地区的边陲重灾区,是党的基层组织、驻村干部和共产党员率先组织干部群众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
地震中吉隆镇吉普村丹增卓玛一家5口被废墟掩埋。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带领党员在余震中冲进废墟,用双手把他们一一刨了出来,被乱石磨得双手鲜血浑身泥土的党员们,又投入到帮助村民抢救财产的战斗中。定日县绒辖乡党委书记边巴在余震中解救群众,头遭滚石撞伤却顾不上处理,转移疏散群众连续奋战20小时;吉隆县吉隆镇热玛村村委会主任次旦明久带领村民从倒塌的房屋里先后背出77岁的达娃等4位老人。
地震来临,一个个身处险境的县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双联户代表、驻村驻寺干部和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挺身而出,就地疏散群众,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每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地震发生后,在重灾区吉隆县1700多名党员组成70余支党员先锋突击队,以不同形式抗震救灾。面对强余震中急待救援的被困群众,聂拉木县17人公安突击队,在三个多小时内,冒死翻越12个大塌方点、两处雪峰,了解掌握与外界完全中断的樟木口岸情况,他们首进“孤岛”,樟木全员转移后,再守“空城”。
在吉隆,“玩命县长”普布多吉冒着余震六走悬崖解救群众;在定日,“汉族县长”王珅在纷落的滚石中,率队徒步20多公里深入绒辖乡解救转移群众;在聂拉木,藏汉结合家庭出身的县委书记王平,勇闯“孤岛”坐镇樟木,披星戴月,日夜奔忙。
46岁的白确,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驻寺干部。在地震中,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已撤离到安全地带的白确,毫不犹豫地帮助两位尼姑脱险。在楼房倒塌瞬间,她把尼姑达娃推离险境,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以对人民群众至真至纯的爱,阐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西藏地震灾区日喀则市市长张洪波说,事实证明,近几年来,自治区党委全面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近3年来全面广泛开展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网格化管理等活动,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日常政治思想工作,确保了危难关头党员干部的担当。
西藏抗震救灾的四大启示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西藏各族人民才会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任何灾害,重建美好家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回望那段难忘的岁月,西藏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有四大启示值得总结:
——抗震救灾再次证明,只有以党的建设最新成果,不断加强党在西藏工作中核心领导作用,才能深层次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
强余震来临,灾区手持佛珠的信徒合掌求菩萨保佑,老人小孩无助哭泣。困境绝地,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危急时刻,党和人民始终在一起。强余震导致吉隆县江村与外界失联,部分村民出现恐慌情绪。驻村工作队员格桑罗布耐心劝导:“乡亲们,我们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什么也不怕。房子倒了还能重建,家园毁了从头再来!要相信党和政府。”
——抗震救灾再次证明,只有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不断夯实基础,形成治边稳藏更强合力。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设立的“帐篷经堂”内,拉巴卓玛等4位尼姑正为地震中遇难群众阿旺超度祈福。尼姑土登卓嘎由衷感叹:“政府不仅给我们吃的、住的,就连做佛事活动的‘帐篷经堂’也给安排了,这让我们非常感激。”事实上,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抗震救灾全过程。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生命高于一切,救人第一;在救灾过程中一切以人为本,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抗震救灾再次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为广泛地凝聚西藏稳定发展的“中国力量”。
“3月份刚遭雪灾,现在又来这么强的地震,萨勒乡的乡亲们怎么办?”正在养病的吉隆县政协主席刘永祥心急如焚。他当即赶赴灾区,徒步跋涉5个多小时,组织萨勒乡抢险救援。地震发生后,不同救援力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千里驰援,迅速集结灾区共同展开大营救。经历大灾,西藏基层干部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团结是西藏各项事业的生命线,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为广泛地凝聚西藏稳定和发展的“中国力量”。
——抗震救灾再次证明,只有不断地加快发展,才能有更强的实力抵御各种灾害和风险。
“小时候经历过一次地震,那时没人来救我们。”87岁的次仁卓玛曾经历过1934年的尼泊尔大地震。作为新旧西藏变化亲历者的她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我们现在肯定受冻挨饿、担惊受怕。”在地震中,从国家到自治区,立即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使用各种现代化救援手段,以实力和决心增强边境地区受灾群众的信心和勇气。灾区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西藏只有不断加快增加社会财富和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更有实力抵御各种灾害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西藏抗震救灾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