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国防部3年内裁军30万 称不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摘要: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裁军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这次裁军重点是压减老旧装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裁军将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
	
昨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的第11次裁军。此次裁军后,全军员额将从目前的230万人减至200万人。
昨日的纪念大会结束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裁军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这次裁军重点是压减老旧装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裁军将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
追问
为何在纪念大会上宣布裁军?
彰显同各国共护和平的诚意
杨宇军(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和纪念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主席在这次大会上宣布我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充分彰显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诚意和愿望,也展示了我国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的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
这次为什么要裁减军队员额?
符合国情军情调整优化规模
杨宇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多次主动进行裁军行动,先后裁减员额100万、50万、20万,中国军队现有总员额230万。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策部署,经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定再裁减军队员额30万,使军队总员额减至200万。这个决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通过裁减军队员额,进一步调整优化规模结构,有利于集中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
我军为何仍保持这么大规模?
保持一定规模出于防御目的
杨宇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同时,我军还承担抢险救灾、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我们还要应对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威胁。因此,我军需要保持一定规模,这完全是出于防御目的。我们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有的国家故意渲染“中国威胁”,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裁军后国防费会有什么变化?
国防费还需要保持适当规模
杨宇军:相比有些国家,我国的人均国防费、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高。现在,我军建设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武器装备总体水平比较落后、信息化建设任务很重;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要保证军队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同步提高,进一步完善军人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特别是裁减军队员额30万,需要相应增加编余人员退役安置等经费开支。这些都需要保持国防费的适当规模。
全军拥护裁军30万:无论利益影响多大都坚决服从
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武警部队党委成员在学习时说,裁减军队员额,有利于集中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多次主动进行裁军行动,先后裁减员额100万、50万、20万。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策部署,经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定再裁减军队员额30万,使军队总员额减至200万。这一决策,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既体现了历史自信,又承载着使命担当。通过裁减军队员额,必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军的规模结构,把我军搞得更加精干、编成更加科学,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从而全面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使我军始终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和成都军区党委在学习讨论时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部署,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无论裁减涉及谁、利益影响多大,都坚决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大家认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安全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工程,也是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必然要求。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改革裁减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官兵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立起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忠实履行好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
解读
裁军不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此次裁军的对象以非战斗部队和机关为重点,裁军与信息化部队建设的关联度极大。目前军队机构的层级过多,不适合信息化战略发展的要求,影响指挥效率,“改革是为体制而变。”考虑到各兵种的比例问题,精简肯定仍是以陆军为主。
“减人不是目的。”公方彬说,此次裁军,是根据现代化战争对各部队构成的需求作出的决定,是理顺军队体制改革的举措。以前军队是一个小社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保障都由自己来解决。现在强调军民融合,一些后勤部门可以转移到地方上去,减轻军队的负担。
“现在的战争已经不是拼人头的年代了,裁军不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公方彬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10次裁军
1、 1950年 全军共精简150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之时,解放军的总员额达到了550万人,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1950年4月,中央决定将全军总员额由550万减至400万。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增加到627万。
2、 1952年 全军共精简227万余人
●1951年底,中央军委决定于1952年再次对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至1952年底,全军总人数降为400万余人。
3、 1953年 全军减至320万人
●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对人民解放军再一次进行精简整编。此次精简工作到1955年底顺利结束。全军兵力精简到了大概320多万人。
4、 1957年 全军减至240余万人
●1957年1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这次精简工作从1957年开始到1958年底结束,全军总人数降为240余万。在步兵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
5、 1975年 裁军计划夭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队数量再次大幅度上升。1975年,解放军总人数高达610万。1975年6月至7月,中央军委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但是随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展开,这次裁军随之夭折。
6、 1980年 继续完成第五次精简任务
●198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精简方案,精简机关,压缩军队员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这次精简还裁并了各级机关的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7、 1982年 全军减至400余万人
●1982年9月,中央军委下发精简方案。中国军队总员额减至400余万人。
8、 1985年 全军裁减员额100万
●1985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精简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到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基本完成,解放军总员额为300万人。
9、 1997年 全军共精简50万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80年代裁军100万的基础上,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军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
10、 2003年 全军共精简20万人
●2003年,中国宣布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
编辑:杨岚
关键词:裁军30万 国防部 3年裁军30万 军队战斗力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