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民政部副部长邹铭回应“中国式养老”六大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题:权威访谈:把应对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民政部副部长邹铭回应“中国式养老”六大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崔俐莎、霍小光、张晓松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中国式养老”路在何方?带着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留守老人”“失独老人”养老难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记者近期采访了民政部主管老龄工作的副部长邹铭。
“老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要把应对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列入‘十三五’乃至更长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去。”邹铭说,“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加大供给、保障公平
问:目前,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个别健康老人通过批条子、走关系长期占用有限的床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这个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牵扯到公立养老机构的基本定位问题。公立养老机构收治的对象重点应是城乡特困老人、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兜底”作用。现在看,公办养老机构存在一个总量不足的问题,出现了“一床难求”。我们要加大供给,但希望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弥补,通过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让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政府更多地去投资。
同时,还要解决保障性资源的公平性问题。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个政策,在全国逐步推行以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与老年人享受福利补贴以及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等挂钩。现在的核心问题就是抓落实,我们会加大对这个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力度。
农村试点“以地养老”?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举措
问:这些年,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正通过探索“以地养老”以解决这个难题。对此,您怎么看?
答:现在有一个统计,农村老龄人口大数是1.19亿,占全国老龄人口的比例是56%,占农村总人口的18%,其中包括5000万左右的留守老人。如何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个大问题。目前,农村养老有四个特点、也是难点:一是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全国乡镇一级2万多所敬老院,只覆盖了乡镇总数的65%,没有做到乡乡全覆盖,村一级覆盖率就更低,大概不足5%;二是支付能力低下,制约了社会资本的进入;三是投入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入;四是地域差别显著。
解决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大服务平台和设施的建设力度,二是要提高农村老人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三是要倡导家庭承担起重要的养老责任。
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支撑农村养老,我们觉得还是很好的,契合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来支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消费,回归了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本位”,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举措,值得研究和探讨。
养老护理员短缺?要从提高收入水平着手
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类养老机构差不多都存在养老护理员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到底有多大?从国家政策层面,有什么解决办法?
答:目前,全国大约只有29万护理员,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万,按照1个护理员照看3个老人的标准,这个缺口至少是1000万以上。尤其是有资质的、一线的护理人员非常匮乏,需要多方面政策来支持,尽快弥补这个缺口。
此外,在这29万护理人员中,40岁以上的占56%,年龄偏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85%,收入水平很低;高中以下的占70%,其中初中以下的又占到45%。养老护理员收入低、没有职业发展前景,流失就很多。反过来,养老护理员的基本业务素质、职业素养低,又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水平和进一步发展。
我们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着手,让他们觉得在社会上有地位,他们的收入是跟付出相称的,有自己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资格。那么,这个补贴从哪儿来呢?政府财政投入是一个方面,比方说入职有一个补贴,培训有一个补贴,长期在一线岗位工作还有一个津贴。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投入。
在国家层面建立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正在研究可行性
问:许多家庭在养老护理方面支付能力有限。为此,一些专家建议,尽快建立养老护理保险制度。一些地方也在试点。请问,在国家层面是否有类似规划?
答:现在有些地方在试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我理解,这已不仅仅是保险,而是一个制度保障的概念,非常必要,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也在和相关部门共同认真研究国家层面推动这个制度出台的可行性。
目前各地的试点主要是寻着两个途径:一个是从长期护理保险的角度,如青岛就是跟医疗保险捆绑在一块来做的,财政补贴一部分,彩票公益金也投入了一部分?;褂幸桓鍪茄白耪固慕嵌热プ?,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4个省份对失能老人给予护理补贴,目前看试点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从长远来看,国家建立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民政部从自身职责讲,有以下几方面工作需要推动:一是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在医疗机构进入养老机构的同时,尽快地与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衔接,直接把一些护理服务转化为保险给付,以减轻养老机构压力,让老年人获益,也能够补充一线护理人员的收入。目前,我们与卫计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推动医养融合的一个政策性文件。二是继续指导和支持地方出台针对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补贴制度,直接为老年人护理提供一些福利补贴。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订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根据他的身体状况,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护理项目,这将直接关系到福利补贴和保险支付的水平。
“失独老人”老无所依?提供“两个救助”“三项补贴”“四个优先”“三项服务”
问:“失独老人”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那么,从国家层面,是否有专门政策帮助这一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实现“老有所养”?
答:包括“失独老人”在内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年人当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由于子女伤残或死亡,他们在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了困难,确实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帮助。
就民政部门职能而言,我们向这些老人提供的扶助政策可以概括为“两个救助”“三项补贴”“四个优先”“三项服务”。“两个救助”就是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在他们遇到生活困难后给予优先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三项补贴”就是我们推行高龄津贴、针对经济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补贴和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补贴。“四个优先”就是对符合条件的,要优先进入公办养老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他们收养子女;子女有残疾的,优先安排医疗康复项目;残疾子女需要配康复辅具的,优先安排适配。“三项服务”就是加大对他们的心理慰藉和精神关爱服务,大力推进基于社区的各项养老服务,免费提供基本殡葬服务。
“中国式养老”什么样?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
问:目前,中国人的养老需求和养老观念正出现多元化趋势。那么,在您心目中,未来适合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式养老”模式是什么样的?
答: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首先还是希望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岗位、进入老年人行列后,能发挥专长,尽其所能,继续做一些事情,在这个“小老阶段”更多地投身于社会生活。如果身体出现问题、需要有人经常照顾的时候,可以接受一些专业机构的上门服务,同时继续在社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果真正到了失能半失能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在家养老,请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或者住到机构里头去,由机构来提供服务??炖值厣?、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确实很难,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因为我们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所以你所说的“中国式养老”模式,我理解,就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老龄化形势,同时又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契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制度层面上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要把积极应对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列入“十三五”乃至“十四五”“十五五”规划纲要中去。
“十二五”规则纲要提出了“中国式养老”的一个基本格局——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是支撑。“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并列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点。要出台一些引导型、枢纽型的政策,让大家能够在居家和社区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民政部 中国式养老 六大热点问题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