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阅兵铠甲考:唐代有纸做的铠甲 宋代有"五色介胄"
明代《出警入跸图》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天安门将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
用阅兵式壮军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君王、将帅检阅军队,是一个惯例,为此还制定了一定的军戎礼仪规范。
在这些礼仪规范中,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铠甲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铠甲的外形和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早期沉重的金属铠甲,逐渐演化出各种轻便、华丽的轻型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有极强的观赏性。在检阅中,将士们穿着美观的铠甲,能够展示出军队的气势和实力,而铠甲的演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多使用冷兵器,对阵双方短兵相接时,除了比拼武艺和体力,铠甲也是最重要的装备,它能够有效地保护将士们的身体。因为铠甲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铠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要的礼仪性活动中,比如军事检阅等场合。身着精致、美观的铠甲和戎装,将士们威武雄壮的身姿也是一国军事实力的体现。正是这种礼仪性的需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铠甲的材料越来越多样、样式也越来越复杂。

唐朝的轻型铠甲——纸甲
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人们勾勒出两千多年前秦朝军队的情景。这些兵马俑分为不同的种类,有将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等,他们表情生动,姿态各异。这些兵马俑一方面展示出秦国排兵布阵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秦国强大军事实力的展示?;褂幸坏阒档米⒁獾氖?,不同种类的兵马俑,所穿的铠甲、服饰也不一样,这也反映出当时军队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此后的几个朝代,铠甲的变化并不是太大。初唐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南北朝以来至隋代形成的式样和制度。直到唐太宗贞观年间,随着国力的强盛,才进行了一些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唐代特有的军戎服饰风格。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国力鼎盛,统治者们奢侈之风日甚,军队的一部分戎服和铠甲也开始从实用的功能中脱离出来,出现了众多美观大方、以装饰为主的仪典服饰。
礼仪性质铠甲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边塞战事的频繁。唐代最初几位统治者时期,虽然国内太平,但为了开拓疆域,常发起边塞战争。战争一方面促使唐代产生了较高的铠甲制作工艺水平。另一方面,因为战事频繁,军事礼仪也随之繁荣,最终催生出系统而成熟的军戎礼仪。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铠甲有13种: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是铁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木甲等铠甲则是用丝绸等布料和一些皮料制成,这些铠甲开始用于礼仪性质的场所。
唐代还出现了非常特别的铠甲,由纸做的铠甲:纸甲。它是用多层纸叠粘在一起制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铜、铁制作的铠甲轻,也便于展示。不要小看这种由纸做的铠甲,它其实有相当的抵御能力,只是这种纸甲有一个缺陷:怕火。
另外还有绢甲,它一般不用于实战,只是宫廷侍卫、武士的戎服,这种铠甲用图案华美的绢或织锦作面料,内衬数层厚帛制成。和皮甲、铁甲一样,绢甲上也镶有皮革、金属制造的饰件,穿着更利索、更得体。
除了铠甲材质的多样,唐代戎服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特别是盛唐时期的绢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鲜艳而华丽。
这里要指出的是,唐代的布甲、纸甲,并不是劣质产品,也不只是用于表演的道具铠甲,它们依然具有实用性和坚固性,布甲、纸甲实际上是唐代的一种新型铠甲,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轻型铠甲。在战场上同样可以保护战士的身体,只是在抗击重兵器冲击方面要逊色于金属铠甲。
因为布甲、纸甲轻便,可以在铠甲上绘制各种装饰图案,如缠枝花卉、云形宝相等。这些制造精美的铠甲,除了战场上使用,平时也有重要的作用:一可以用做武将平时的军服(可以称之为军礼服),二可用于仪卫卤簿(国家首脑重大国事活动的典章制度)礼仪的制服(可以称之为皇家禁卫军礼服),彰显帝王威仪。
由此可见,唐代用于礼仪、演示等军事活动的铠甲,不仅具有实用性,能够激发战斗的斗志;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让检阅部队的帝王将相、后宫嫔妃以及围观的百姓,看出军队的威武雄壮,展示皇帝的威望。

宋代华丽的“五色介胄”
宋代的军戎服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战的铠甲,另一种是仪卫礼服。实战铠甲中,用铁制作的叫铁盔、铁铠、铁甲,用皮制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欧阳修有诗云:“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宋代铠甲有很多种类,如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金脊铁甲、连锁甲、锁子甲等,而且铠甲的组件较多。《宋史·兵志》记载: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叶,分为披膊、甲身、腿裙、鹘尾、兜鍪等部件。
这些铠甲的部件用皮线穿连起来,一副铠甲重50斤,将士们穿戴如此沉重的铠甲打仗,行动不便。因此,宋代也生产轻甲。轻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甲,它主要用于铁铠甲臂肘间的连接,既增加了铠甲的灵活性,又能减轻分量;还有一种是纸甲,它用柔软的纸捶打制成,这些纸叠加起来,厚度达到三寸,表层盖上布料,再订上钉子固定,如遇雨水,纸甲浸湿后,连射出的箭和鸟铳打出的子弹都不能穿透。
这些轻甲和铁铠甲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宋代将士的铠甲在灵活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除了布甲和纸甲,宋代还有一种特色的轻型铠甲:依仗甲,它也被称之为“五色介胄”?!端问?middot;仪卫志六》记载:“甲以布为里,黄 表之,青绿画为甲文(纹),红锦缘,青 为下羣,绛韦连膺,金铜铁,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自背连膺,缠以锦腾蛇(锦带)”。意思是说,宋代仪卫中的军士所穿的这种甲胄,形式是仿军士的,只是用黄 (粗帛)为面,用布作里子,用青绿色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 为下裙,红皮为络带。这种甲胄刚好到人的膝盖,前胸绘有人的面目,从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由此看来,依仗甲的外表装饰非?;?。
《宋史·仪卫志》记载,宋代铠甲的颜色,有黄、青、朱、白、黑、金、银等色,至于仪仗用的绢甲,色彩比唐代更加丰富。元丰年(1078年-1085年)后,宋代公服的颜色做了调整:四品以上改为紫色,六品以上改为绯色,九品以上改为绿色;私服则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织锦来区分品级,衣服的色彩经常变化。宋代将士们的服色,除了九品制官服颜色不能直接使用外,其余各色都能使用,服色以青、白、朱、黑、黄(淡黄色不能用)为主要色彩。
明代出现“V”字领铠甲
明代将士的军戎服装,式样如同唐代的窄袖宽袍。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军服:袍子无领、无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叫右衽),裹襟与外襟在前身重叠时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带在胸前和腰部系束,这种军服多为品级较高的将帅使用。低级别军官的军服,后衣较短,没有胯袍,衣服衬于铠甲内,穿铠甲时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凤翅盔、幞头、巾和小冠。这种军服,多见于侍卫所穿的服饰。
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铠甲是为了增加抗冲击力,提高?;ば阅?,但重型铠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
另一种轻型甲——绵甲便应运而生。明代的布面甲从元代继承而来,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以布为面里,中间缀以铁甲,表面钉甲钉;另一种制作方法就是绵甲,它经过特殊工艺做成,绵甲柔软、轻巧,在表面还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轻便灵巧,蘸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铠甲在设计、制作中也注意了时尚化。通过一些领子的设计,体现铠甲的时尚元素,比如在明代就出现了潮味十足的“V字领”、 镂空式护耳等“时尚元素”。
明代的铠甲以金、银、黑色为主,明洪武初年,守边军士穿着棉袄,旗手、卫军等穿红绊袄,这种战袄有红、紫、青、黄色四种服色,它作为区分不同兵种的依据。
明代后期,因为绵甲以缎布为冕,色彩较多,所以绵甲的颜色也多种多样。不过,幞头颜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红色为主,还有红笠军帽,正德年间设东西两官厅,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红笠?!睹魇?middot;舆服志三》说,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纯用赤”,间以紫、青、黄、白等颜色作为配色。
明代很重视军事检阅和礼仪仪式,出现了专门的礼仪铠甲。检阅军队或进行礼仪展示时,从事仪卫活动的侍卫官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戴金盔甲;将军着红盔青甲、金盔甲、红皮盔戗金甲和描银甲等。将军、锦衣卫都腰悬金牌,持弓箭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礼仪铠甲色彩鲜艳;兵器明亮锋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银光;将士们仪表堂堂,气势壮阔,威风凛凛。

专用于检阅军队的清代帝王铠甲
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凭借祖传的“十三副铠甲”起家,最终建立了清王朝。女真族是马上的民族,擅长骑马搏斗,对于铠甲自然重视。
据《清会典》记载,清代甲胄分为明甲、暗甲、铁甲和绵甲等几种。前三种属于带甲片的铠甲,多指铁甲;后一种则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即缝制厚实的布质纤维层为里,表面缀有甲泡,用来阻挡敌人射出的弓箭。
清代中后期,铠甲逐渐以绵甲为主,它用缎布做表面,因此颜色较多。早期的八旗以红、白、橘黄、蓝为基本色,配上相互错开的四色镶边,组成八旗服色,并根据服色确定旗名。
八旗的铠甲颜色也各不相同,正黄旗通身黄色,镶黄旗黄地红边,正白旗通身白色,镶白旗白地红边,正红旗通身红色,镶红旗红地白边,正蓝旗通身蓝色,镶蓝旗蓝地红边。武官九品的暗甲、绵甲上还用彩线绣上蟒云、莲花灯图案,样式精美,色彩艳丽。
清代帝王除了有为御驾亲征提供?;さ念字?,也有专用于检阅的铠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铠甲实用性非常强,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都是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到了清代中后期,皇帝御驾亲征也只是形式上的亲征,皇帝有禁卫部队的层层?;ぃ浅0踩?,铠甲的保护性功能逐渐消失,此时的皇帝铠甲更注重装饰性。
故宫博物院保留着清代乾隆皇帝检阅时所穿的大阅甲: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的绵甲。此甲属于礼仪铠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黄金材料,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突起的纹样具有浮雕的效果,彩云金龙等纹饰,彰显出皇帝的威严?!洞笄寤岬渫肌分屑窃亓饲宕?2种铠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帝大阅铠甲,由此说明清代对于皇帝大阅(检阅)是非常重视的,皇帝所穿的戎装也是专门用于检阅军队。
此外,《大清会典图》中规定的第11种铠甲,即护军校、骁骑校、前锋、护军等禁卫武官所穿的铠甲,均为绵甲,它们主要出现在皇帝大阅这一特定场合,也是礼仪铠甲。
?。ㄗ髡呶问纷遥?nbsp;

补白
中国古代阅兵面面观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军事史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阅兵的记载,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从最初的田猎发展演变至今。
最初的阅兵来源于田猎演习之礼
西周时,以狩猎方式进行军事训练已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依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军事训练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猎演习之礼。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史称“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承袭了西周时期军队训练制度,但从春秋中期开始,军事训练出现专门化趋势。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西汉时,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据《汉书》记载,由于训练及校阅制度的有效实施,汉初的军队具备“轻车突骑”、“劲努长戈、射疏及远”等技能,逐渐形成对匈奴作战的优势。
曹操曾多次考核多兵种合成训练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曾实施“讲武”的措施,不仅训练士兵的体力和技艺,还强化战术合成训练。东吴建立了检阅制度。魏国则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挥受阅部队,对多兵种的战术合成训练进行检阅考核。
两晋期间也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各军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南朝时注重对水军的训练和检阅,玄武湖是南朝各代训练水军的场所。北朝则出现了军阵双方对抗性演习。
阅兵是唐代训练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再就是大将军检阅,最后就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南宋对军队的训练也很重视,并制定严格的法规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颁行枢密院“教阅法”,“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
每隔三年清朝总理大臣出海校阅海军
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明朝的阅兵, 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朱元璋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他颁发《教练军士律》,从制度上保证了军事训练的质量。
清代的“简阅”又称校阅,是王公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军队的制度。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举行过大阅。此后,乾隆、嘉庆等皇帝阅兵的记载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中。
清代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畅春园等地。除皇帝亲自阅兵外, 清代还形成了多种阅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钦派检阅,它由练兵处、兵部、陆军部奏请皇帝, 钦派知兵大臣数员前往阅兵。宣统三年(1911),监国摄政王载沣就于德胜门外的镶黄旗、正黄旗两旗校场检阅了皇家禁卫军。
清末,朝廷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成立。据《北洋海军章程》记载:“每逾三年, 由总理大臣海军事务衙门下至于王大臣请旨特派大臣, 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或由王大臣与北洋大臣亲自出海校阅海军。” (文章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陈佳
关键词:阅兵 铠甲考 唐代 纸做 宋代 "五色介胄"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