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中英教育对比中式教育真的更胜一筹?
原标题:中英教育对比中国真赢了吗?
在英国教育“向东走”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向西看”,学习西方教育重视个性与创造性,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BBC关于中英教师与学生PK的纪录片终于落下了帷幕。
三集纪录片,长达一个月的连续跟踪拍摄,尖锐的文化冲突与师生矛盾,一开始让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教师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中国式教育必败无疑。结果不出我所料,几位中国老师带领的英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中文考试中不仅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很可能分数差距更大。
有人说,这是BBC策划的真人秀。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东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试验,更希望真人秀激起一次关于教育的真拷问,以此为契机进行全民教育大讨论。我们尤其需要自我拷问:用什么评价教育的优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仅仅凭分数就能够评价教育的优劣吗?我认为分数只能够反映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评价教育的整体水平。分数的对比不能够评价一种教育方式的优劣,更不能用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孩子、一个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水平。
那么,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所谓完整,就是让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能把个性培育为特色,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就不能够首先关注分数,关注考试,关注文化课程,而应该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个性的舒展,并为之提供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
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而所有类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础是做人。新教育实验为此提出,最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长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把中国的教育原封不动地拿到英国,或者把英国的教育简单照搬到中国,都会遭遇水土不服。无论把英国学生的散漫归因于他们的福利制度,还是把中国学生的高分归结于尊师重教,都是不够科学的。原因远比表象复杂得多。
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孙云晓写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其实,谁赢谁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借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借此思考,我们有哪些教育的传统需要保留和弘扬?哪些教育的弊端需要改正和抛弃?
由于上海连续在国际PISA测验上独占鳌头,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下决心学习中国教育的优点。在他们“向东走”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向西看”,学习西方教育重视个性与创造性,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在分数不如中国教师的情况下,英国的校长们依然认为,我们的教室里孩子“不像童年,更像是坐牢”,依然认为我们的教育“更像100年前英国的传统教育”,依然认为“16岁以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英国无疑比中国更有优势”,这些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值得我们反思。因为,在全世界都在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满足于分数的暂时领先,一味地沾沾自喜,恐怕最后连分数的优势也是保不住的。
即使是纪录片,也难免在镜头的撷取中夸大中外教育的差异。真实世界里的教育趋势,是中国在向西走,从纪律走向民主,从灌输走向讨论;西方在向东走,注重自由和纪律结合,强调评价的引导和影响。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东西方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才能有真正的好教育,才能实现人类教育的幸福完整。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中英教育 BBC中英教育纪录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