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九三学社:将抗战胜利纪念日镌刻在名字里
原标题:九三学社:将抗战胜利纪念日镌刻在名字里
穿越跌宕起伏、沧海桑田的历史烟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风雨洗礼,九三学社迎来了70岁生日。九三学社的诞生与抗战胜利有着深刻历史渊源。70年前的9月3日,日本法西斯投降正式生效,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侮的首次完全胜利,成为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9月3日对九三学社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将其镌刻在组织的名称里,寄托了先贤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企盼,表达了前辈对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
1937年8月,日寇大举侵犯我国,北平、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大学相继迁往内地,南京中央大学迁到重庆。1939年初,武汉失守,战局愈趋紧张,百姓忧心忡忡。中央大学心理学家潘菽、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等几位教授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发起组织了“自然科学座谈会”。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它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对中国疯狂进攻,国民党采取积极反共、消极抗战、避战、观战的政策,出现了大溃败局面。1944年,抗战时期先后来到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高级知识分子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张雪岩、黄国璋、叶丁易、税西恒等,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这个组织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这些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的骨干力量。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根据国际惯例,签字次日,即9月3日,是日本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9月3日,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在这举世庆祝的一天,“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扩大座谈会。鉴于战后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座谈会”的成员感到斗争道路方长,而战后各自都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有必要建立永久性的组织以加强联系,团结奋斗,遂决定扩大成员,建立组织,以九月三日这个日子命名,因为“抗战最久而受创最深之中国人民,对此伟大的民主胜利之九月三日,应谋发扬光大”,故称“九三座谈会”。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九三座谈会”于会前1月6日举行会议,声援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各代表,希望他们完成所负的历史任务,并决定筹组九三学社。会议决定推褚辅成、许德珩、张西曼等筹组九三学社?;嵘隙宰橹埔灿泄致邸S腥颂嵋榘?ldquo;九三座谈会”改为“民主科学社”。有些人表示异议,认为“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的口号,在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下,“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就显得不够了。出席会议的多数人认为,当时知识分子大都不愿参与政治,而“民主”口号的政治性很明显,这样称呼影响他们参加活动,最好取一个既体现学术性,又不太明显带有政治性的名字为好。于是决定采用“九三学社”这个名字。“九三”是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的日子,带有政治性,“学社”则有明显的学术性,以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参加进来。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青年大厦召开成立大会。公推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为主席团,选举潘菽、张雪岩、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吴藻溪、黄国璋等16人为理事,卢于道、詹熊来、刘及辰、梁希、何鲁等8人为监事。
70年来,九三学社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形成了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党亲密合作;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进步的优良传统。
(杨琴冬子)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九三学社 抗战胜利纪念日 民主 科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