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有一种廉价的参与叫逼捐
目前为止,天津爆炸事故仍旧有信息不明之处。但事故激发的祈福与感动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欲望。怎么做能够帮助到受事故影响的人,不同的人群分别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不知道;每一项工作需要多少资金,谁有能力来执行这些资金,依旧不知道。无论多少个不知道,都阻止不了逼捐群体又一次的盯上了富人,尤其是,像马云这样富可敌国的人怎么还没捐款。
曾经,我们有一种捐款叫行政逼捐,往往一地行政部门发文,号召大家捐款,而企业和名人也乐得配合,将捐钱通过媒体变成秀场。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普通人得到了新媒体的赋权,“行政逼捐”演变成模仿主流来解构慈善,倒逼他们视为主流的企业和名人出钱。
这样逼捐的功力相当了得,在一轮又一轮的企业捐款排行榜和名人捐款排行榜轰炸下,多少人不得不顺从舆论。而每一次逼捐的成功,都成为庶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胜利。在这场对主流成功复仇的慈善逼捐浪潮中,普通网民带着善良的愿望,以为帮助了灾民。
逼捐的网民为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的战绩笑得合不拢嘴,真正的赢家笑而不语。一家企业高调认捐亿元,顺应逼捐浪潮的广告策划随后带来更丰盈的回馈。至于网络逼捐资金的最终去向和用途,大家似乎并不关心。
对任何一场灾难而言,有更多的民间互助永远值得期待,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捐款多多益善,捐款到位时间越快越好。但如果逼捐仅仅止于欣赏富人出血,而不关注最终的效果,其成果无疑是事倍功半。事实上,慈善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公众的关注点,本该落在平时的慈善机制,让他们眼中的富人们,视慈善为日常的责任,而不是刷存在感的“规定动作”。
以帮助弱势为名而发起的逼捐,不能真正帮助到弱势群体。逼捐群体日渐成为公关公司与官办慈善的左膀右臂,如此大的笑话,还是早早散了吧。
□姚遥(公益人士)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天津爆炸逼捐 逼捐群体 行政逼捐


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开始海试
彩石镶嵌《韩熙载夜宴图》亮相深圳文博会
哈里王子大婚将至 白金汉宫晒出两人“结婚证”
蒙华铁路湖北段架梁施工正酣
四川叙永现“日晕”景观
美国加州举行关爱儿童慈善义演
徒步穿越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