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西藏贵族庄园农奴的时代“跨越”
原标题:通讯:西藏贵族庄园农奴的时代“跨越”
中新社日喀则8月13日电 题:西藏贵族庄园农奴的时代“跨越”
作者 杨喆
“从农奴到现在就像一步巨大的跨越,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73岁的丹增老人曾为奴17载,那是他青少年时代无法抹除的记忆。抚今追昔,做了自己主人的老人说,凭借一家人的双手,生活会越来越好。
从西藏江孜县城向西南约4公里,便可看到占地广阔的帕拉庄园。夏日午后,丹增老人常在庄园外的路旁闲逛,眯起眼睛,悠闲地晒着太阳。偶尔和人攀谈起,他指指庄园的房屋说,几十年前他便是住在这庄园对面,以一个农奴的身份。
帕拉庄园位于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三层楼的主体建筑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位于对面的朗生院,那曾是农奴们居住之处。
丹增出生即为农奴,与父母一同住在这里。西藏民主改革前,14户农奴共60多名奴隶挤在这个面积仅150平方米的院子中,里面的土屋低矮、阴暗、潮湿。童年时的丹增,白天为庄园放羊,夜里便和其他农奴挤在一起居住。
1959年前的旧西藏,农奴和奴隶被规定只能固定在所属领主的庄园土地上,不得擅自离开。如《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所言,其时,占西藏95%的农奴和奴隶一无所有,处境悲惨,毫无人权可言。
“早上7点左右出发到外面放羊,直到9点左右才回来。”丹增回忆说,一天干活十分辛苦,却只有两顿饭,无肉无菜,十分清淡,只能维持活着,好给奴隶主卖命,放羊时稍有闪失,挨打便是家常便饭。回想起自己和兄弟父母被打的往事,老人眼圈泛红,久久无言。
丹增是家中最大的孩子,父母饿肚子省下的一点糌粑(藏族传统食品),他更多地让给家里别的孩子。他回忆说,如今狗和牲畜不吃的东西他以前都吃过。“饿的时候,山上那些说不上名字的草,我抓起来便吃。”
旧西藏明确将人分成三等九级,身处最底层的丹增,几乎没有见到过庄园中的贵族,更无法踏入庄园,终日重复着繁重的劳动。直至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一举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丹增等农奴们的命运由此改变。
“当时村里开过会,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田地和牲畜。”丹增说,从前放再多的羊也都不是自己的,直到那时才开始觉得有些东西属于自己。此后,他成立家庭,妻子也是曾经庄园里的农奴。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中央援藏工作等的推动下,丹增一家的生活同整个西藏发展一起蒸蒸日上。如今,丹增两个儿子一同照看30亩农田,放养牲畜,一家人住在300平方米的房间里,利用各类科技产品,方便自己的生活。
据统计,2014年,西藏人均寿命达68.2岁,比1965年的35.5岁提高了0.9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9元人民币,比1965年的108元增长了67.1倍。自治区成立50年来,曾经的农奴们,用丹增老人的话说,是过上了曾经贵族一样的生活。
时过境迁,如今的帕拉庄园四周,建起座座新居,新居的主人不少同丹增老人一样,是当年帕拉庄园中的农奴。
如今,丹增老人的生活不乏闲适,每天早上太阳出来他才起床,打扫自己的佛堂,如家人需要便去帮帮忙;午饭后,在村中散步、转经;傍晚回到家时,饭已做好,全家聊天,困了便入眠。
丹增老人说,家中活计少的季节,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到拉萨、山南、阿里等地的寺庙朝拜,转山、转湖。(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西藏 贵族庄园 农奴 时代“跨越”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