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打工仔在树叶上作画 每月卖千幅收入超工资
原标题:打工仔在树叶上作画 每月卖千幅收入超工资
这名打工仔在树叶上作画
作为创业项目,每月卖千幅,收入超工资
纸上画、布上画、壁上画……这些都不稀奇,但是树叶上画画,你见过吗?在重庆,有这样一名打工仔,他用家传技艺在薄如蝉翼的树叶叶脉上作画,他的作品半年内卖出近6000幅,他的梦想是让叶脉画成为家乡綦江区的“新名片”。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渝北区农业园区见到了这名民间画家沈世学。
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李璐 摄影报道
一门画技 五代相传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只是有一点画画的技术。”皮肤黝黑,身材干瘦,46岁的沈世学如今在重庆一家企业里工作。
沈世学的画作都在叶子上完成,他有一幅红梅画:在一片只剩下经脉的树叶上画着一枝盛放的红梅,笔触细腻,着色古朴。他将这幅作品用玻璃框装裱起来。
“我的技术是由祖上传下来的,有100多年,我已经是第五代传人。”沈世学介绍,沈家最初开始用树叶画画的人叫沈光洲,是一名私塾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光洲被一片虫蛀后破损的叶子勾起了创作的灵感。
沈世学说,这门技艺传到了他父亲那一辈时,由于生活不稳定,技艺开始衰落。“那一辈只有父亲一个人学了,我的5个兄弟姐妹中也只有我继承下来。我十几岁开始学,父亲只告诉了我方法,具体操作全靠自己摸索,实验了成千上百次才成功。”沈世学说。
一幅画作 28道工序
沈世学介绍,用来制作叶脉画的树叶,是他从綦江天台山的深山老林中摘采的野生阔叶。
“叶子必须新鲜有张力。山太远,每一次上山都尽量带足够的树叶回来。”沈世学说:“树叶拿回家后,在特殊的房间里放置三个月,再在灶台旁烘干,用刮胡刀片一点一点地把叶肉去掉,最后只留下像残枝一般的叶脉。”所有的绘画着色沈世学都用一种名叫丙烯的颜料,可以保存长久。
“整个过程有28道工序,需要3个月的时间。制作起来是比较麻烦,但是我也乐在其中。”沈世学说,他上一天班,可以休息一天,休息时,他就待在自己20平方米大的宿舍中埋头制作,在3个月的时间里,可以制作出上千幅大小不同的叶脉画。
一次创业 每月卖千幅
沈世学坦言,叶脉画算是他的一个创业项目。他说,5年前,在沙坪坝区磁器口一家纪念品店与店老板聊天时,遇到几个外国人来买特色纪念品。“我家的叶脉画在重庆地区并不多见,会不会吸引游客呢?”沈世学从中看到了商机。
经过一番调查,沈世学在一些旅游景点卖自己的叶脉画,生意不错,有一次一个游客买了500幅画作。“我已经不再自己出去卖画了。现在,我有固定的客户,对方有需要,我才根据他们的喜好定做。”沈世学说,他的作品包括较大的阔叶画作和较小的叶脉画书签等,半年已卖出约6000幅。
沈世学说,一幅尺寸较大、经过装裱的叶脉画最多可卖300元,最小的书签卖3元钱。他现在每月卖叶脉画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每月上班的工资3000多元。
渝北区回兴经营文具店的刘老板说,他从沈世学处进了100张叶脉画,不到半个月就卖完了。“他的叶脉画书签卖的最好,每幅卖价8元,每次都是才到货不久就没有了。现在还在等着他的下一批货。”
链接
沈世学:愿收学徒,传承画技
“叶脉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绘画艺术,作为一名綦江人,我的想法是把它打造成綦江的一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綦江。”沈世学说,这是他的梦想。
綦江区旅游局副局长张志华表示,綦江最出名的是版画,制作叶脉画的人很少。“我们非常欢迎有技艺的民间艺术者,但是如果想把叶脉画作为名片推广出去,还是需要看市场的反应。”
目前,沈世学很担忧叶脉画技术如何传承。“我只有一个儿子,在建筑公司工作,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学。”沈世学表示,他愿意收徒,希望这门技艺长久地传承下去。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打工仔 树叶上作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