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调查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
调查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超六成受访者的消费来自父母——
“难以支付”的毕业季账单
中华女子学院 卫馨 福建农林大学 杨惠明
“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拍几套不同着装的毕业照”……不知何时,曾经简单的大学毕业,悄悄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仪式”。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假如错过这些“必经”环节,即便拿到了毕业证也不算真正的“毕业”。
但是,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毕业生而言,这些代表着毕业狂欢的“仪式”背后,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大学生的毕业仪式越来越丰富,毕业账单也越来越长??墒?,在这背后,是谁在为他们买单呢?越来越大的“毕业消费”市场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驱动呢?
任性的出境毕业游
一本护照、一张机票,甚至连签证都还没拿到,眭丽莎就这样跟大学室友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一待就是29天。
两年前,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大二的眭丽莎与室友一起去西藏旅行。二人原计划从西藏前往尼泊尔,但因时间原因未能成行。毕业前,一方面为了弥补遗憾,另一方面也为了纪念毕业,两人决定前往尼泊尔毕业旅行。不料,尼泊尔突发地震,只能临时改变线路前往马来西亚和越南,连签证都没来得及办妥,每人各带了6000多元就出发了。
5月14日至6月12日,两人穿越尼泊尔、越南,还用剩余的资金在南宁玩了几天。这一趟“毕业旅行”,让朋友圈的同学们羡慕不已的背后,是近一年时间的节衣缩食。眭丽莎从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旅行,旅行的资金来源也颇为“曲折”:平常攒的生活费3000元,大学三年的奖学金1800元,兼职所得报酬2000元。
可是,像眭丽莎这样的毕业生是少数。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专门面向毕业生的一项关于毕业消费的调查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毕业消费的来源是“父母赞助”。
省不掉的人际交往
6月14日,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林奕婷(化名)在结束近一个月的毕业狂欢后,为自己的毕业花销算了一笔账。这一个月,她的开支“比过去一个学期还要多”。林奕婷在大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1500元,可在毕业季短短的一个月的花销却高达6000元。
在她的毕业账单里,聚餐的费用牢牢占据了支出榜的首位。而自己即将领到的3000元实习报酬对于这张毕业账单而言,还有很远的差距,她只好又一次将双手伸向了父母。
“其实钱都花在社交活动上了,毕竟难再聚。”林奕婷在大学期间交友广泛,除了同学之外,还有在社团认识的朋友,以及学弟学妹。毕业聚餐大家都轮流“做东”,她说一般请七八个人吃一顿饭会花400到500元,如果喝酒花销则会更多。
“毕业消费是躲不过去的,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集体里。”林奕婷告诉记者,虽然每项集体消费,班委都尽量节约,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不可能全部省略。
与林奕婷相比,中南大学毕业生吴杰(化名)的毕业开销更多是用在了准备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上。今年他顺利考取了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为了接下来能够更好的融入新的集体,吴杰特意提前去了一趟上海,请导师和实验室的团队吃了一顿饭。
“我认为这项花费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尽快融入新学校,并在日后的发展中取得先机。”吴杰告诉记者,请导师吃饭的档次不能低,尽管一顿饭花费2000多元,但是父母很支持。在这顿饭上,他迅速认识了几个未来同实验室的师兄,和导师敲定了7月初开始新课题的相关细节。
质朴的毕业纪念
随着年代的变迁,毕业的形式不断变化、丰富,但对于不同年代的毕业生而言,“毕业季”的内涵又是相似的。对比现在大学生的毕业开销,毕业于九十年代初期的杨椿认为毕业季对他们而言就是两个字:“轻松”。
“读书不仅不要钱,每个月还发7元的补贴和30斤粮票。”杨椿回忆,当时大家流行互相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大多数人的“纪念册”其实就是平时用的硬皮本,“洋气”一点的同学会花2元钱专门买一本纪念册。毕业集体照也不需额外交钱,关系很好的同学会互赠彩照和书籍。“我现在还留着当时同学送我的书”,回忆起当时的情谊,杨椿十分感慨。
对于现在毕业生高额的毕业花销,杨椿认为很正常,“时代在变化,消费观念肯定会变化,现在不一样,同学们的家庭条件差距很大。”杨椿认为,尽管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但不同学生家庭的贫富差距拉大了。所以她建议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要主动发起集体消费,因为这可能对有些人是负担。
而这样的负担就发生在来自湖南农村的袁石(化名)身上,虽然已经极力控制自己的毕业花费,但还是有些超出他的预期。今年毕业于怀化学院商学系的他,父母在广东打工,弟弟妹妹在老家读书。
“不是每个人都能‘任性’地花钱,我的家庭情况也不允许我这样做。”袁石告诉记者,他本科阶段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补贴之外,他自己在校外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大学期间,袁石的生活费一个月只需要600元,“一天的伙食费也就十元钱”。每天,袁石早饭就吃两个馒头,午饭是一碗米饭配两个素菜,偶尔才会吃一次荤菜打打牙祭。
对于这样一个大学生而言,班级聚会是一件“头疼”的事,因为每次都要想办法找借口不参加。后来同学们也就养成了习惯,如果不是全班性的聚会,一般不会叫他参加。
但是在消费较频繁的毕业季里,拍毕业照、参加班级散伙饭他都没有缺席。“人都是要面子的,别人都出钱,自己不参加说不过去。”
正在“失真”的毕业季
针对大学毕业生毕业消费逐渐上涨的情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今年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在2000元以内。其中,用于毕业旅行的费用在毕业总花销中占比最大,达到57.14%,平均花费为3000至5000元。
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毕业基金”来源是父母“赞助”,并且对拿父母的辛苦钱进行过度消费并不介意,“毕竟是大学最后一次了,放纵一下也无妨。”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主任陈鹏认为,“无论是拍毕业照、聚餐娱乐、还是去毕业旅行,终归都是毕业生希望获得友谊的行为。”从情感方面出发,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但随着“炫耀式”、“攀比式”行为的出现,专业摄影团队、奢华欧洲游等已变成了一种品牌符号,而这种品牌符号的价值取代了毕业本身的价值,这是毕业生毕业消费面临的最大误区。
同时,社交软件的信息共享功能作为新媒体展示的延伸,为个体消费行为带来了广泛的宣传,也加深了个体间相互攀比、炫耀的心态。以前,一个人出国旅行,即使拍照也只能自己留作纪念,或跟小范围的亲戚、朋友分享。而现在,旅行的照片可以随时更新在社交软件上,短时间内辐射大量人群,看的人“内心产生波动是必然的。”
陈鹏认为学校和家庭两方都要更加注重消费意识的教育,抵抗符号价值,注重消费本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为能够永久记录美好青春的,永远都不会是一趟奢侈的毕业游,也不会是一套精美的毕业照,而是我们可以随时回味的青春记忆。
(福州大学张澜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罗韦
关键词:毕业 毕业生 消费
 
       
 


 球迷风暴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