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乌蒙山片区扶贫见闻:野马村化害为利“逆袭”记
新华社昆明6月19日电(记者 吉哲鹏) 在海拔2700多米的云南省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曾经让村民世代受穷的高寒冷凉气候,如今却让这个小山村“逆袭”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百合基地,草莓、蔬菜、中药材种植也颇具规模。
会泽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有40多万贫困人口。由于气候冷凉,低温霜冻灾害频繁,多年来野马村都是靠马铃薯、荞麦、豆子等“老三样”农作物为生。“天天荞麦饭、烧洋芋,吃白米饭想都不敢想。”村民周顺刚说。
为了啃下贫困“硬骨头”,2009年会泽县启动了待补镇“整镇推进”扶贫开发,2010年在野马村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使全村近3万亩的烂草海从过去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
记者17日走进野马村,只见水泥沟渠流水淙淙,大棚连接成片,可谓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基础设施的改善,思想观念的转变,让野马村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曾经的劣势则“逆袭”成为优势——气候冷凉,最适宜百合、草莓、生菜和一些中药材生长。
“2005年,村党总支从嵩明县引来能人成功试种百合花,但一直不成规模。田地改造后,地里不再浸水了,外地老板来了,百合在村里全面开花。”野马村委会总支书记崔兴德说。
由于气候冷凉,野马村的百合花生长周期长,叶片青翠娟秀,肉质厚、花精神,花期比其他地方多5到10天,深受市场欢迎,待补镇政府还为花农注册了“野马川”牌百合花商标。
当地农民不甘于只给外地老板打工,也学到了种植技术,纷纷流转土地干成了大户。
“据统计,野马村共有318户种植1万亩百合,本村占212户。其中,以流转土地的方式发展规模经营种植100亩以上的大户本村有12户,外县外省有9户。”会泽县委书记陈国宝说。
“百合每亩可实现纯收入1.8万余元,价格最低的亩产值也有1万元。种洋芋每亩只有800元,荞麦每亩只有三四百元。”周顺刚算了一笔账。
依托基础设施改善,全村还种了一万多亩的草莓、蔬菜、中药材。统计显示,野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762元增加到2014年的7870元,贫困人口则从3341人减少到824人。
“扶真贫、真扶贫,找准贫困的‘七寸’,对症下药。野马村高海拔冷凉气候并非贫困的绝对因素。条件扭转后,劣势可以化为优势。”陈国宝说。
编辑:水灵
关键词:乌蒙山片区 扶贫见闻 野马村化害为利逆袭记
 
       
 

 球迷风暴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