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台盟中央帮扶赫章十年见真章:瘦海雀变身金凤凰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来到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村支书孙大权用这样一则顺口溜向我们介绍海雀村曾经的“苦况”。
这里的确是个偏僻的所在。海雀村所处的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2300多米,一山挨着一山,一山高过一山。当地人说,在穿山高速公路没修到赫章县以前,车行至此,差不多平均每7秒钟就要转一道弯。
这里也曾是个穷苦的所在。在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土地零星破碎,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90%,森林覆盖率不到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缺水,缺电,没有公路,全村的苗族、彝族群众基本都是文盲,连一名初中生都找不到,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赫章县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
穷在深山有“远亲”。2005年,台盟中央开始定点帮扶赫章县,将海雀村作为重点扶贫联系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海雀,这个大山深处的苗、彝村寨,从此与台盟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雀村基础太薄弱,从哪儿帮起?通过摸底调研,台盟中央决定以智力支持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围绕发展教育、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化扶贫等重点领域进行有层次的帮扶。
扶贫先扶智。“海雀的贫穷,病在人口素质不高,而根在办学条件差,教育发展滞后。”孙大权介绍,1985年全村只有5个“读书人”,且没有一个小学毕业。2006年前,所谓的村小学,只不过是1988年村里群众自建的土木结构教室,除了一栋三间教室的“教学楼”外,连教师办公房都没有……
2006年4月,台盟中央帮扶海雀村第一批项目启动:捐资10万元,协调项目资金36万元,对海雀小学进行改造,新建教学楼,建设教学配套设施。办学规模也由原来仅有一到三年级扩大为完全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每天步行10公里的山路去读书了。
海雀要发展,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也不行。10年来,在台盟中央的倡导和带动下,全村修起了宽阔的柏油路,建起了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小公园,装上了路灯,配上了水龙头;213户农户还全部进行了黔西北民居改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
海雀要“飞”,最终还得靠产业。这里海拔高,耕地少,土壤贫瘠,到上世纪80年代村民家还常常断炊,咋发展?在台盟中央等单位的帮助下,海雀确立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指导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解决吃饭问题;建立民族服饰加工厂,发展民族手工业;培训建筑工人,农闲外出务工;发展林下养鸡、养羊,建立绿色有机农业……如今,海雀的畜禽养殖、经果林种植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不足1000元,提升到2014年底的6190元,森林覆盖率也提升至70.4%。
如今的海雀,柏油路通到寨中央,家家户户小洋房,环境优美村庄靓,实现了由瘦“海雀”向金凤凰的蜕变。海雀也由被帮扶对象,变成带动周围村庄发展的领头羊。“去年,临近的老街村、花泥村也并入了海雀村,希望通过海雀的引领,能带动周围村庄共同脱贫致富。”海雀村村委会主任詹以香说。
“台盟中央十年前选择了海雀,不仅改变了海雀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变了海雀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没有台盟的帮助与支持,海雀村就不可能有‘肩膀当成地皮磨’这样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也就不会有海雀今天的蜕变。”赫章县县委书记刘建平表示。
海雀的嬗变,只是台盟中央十年来帮扶赫章县成果的一个缩影。帮扶促发展,同心铸伟业,“台盟中央未来将继续以智力支持为侧重点,以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坚持智力服务、专精深久、‘台’字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台盟优势,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引导和带动台湾同胞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及赫章县新一轮建设,进一步做好赫章县对口帮扶工作。”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说。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台盟中央 帮扶赫章十年 瘦海雀变身金凤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