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北京城最早的天坛建于元代 位于现祈年殿的位置
明清北京坛庙分布图
老北京快板数来宝说到北京时常用这么一句台词:“九坛八庙颐和园,东四西单鼓楼前……”;老北京俗话也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九坛八庙一口钟……”;其实,“九坛八庙”这种民间流传的说法并不确切。严格地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坛庙应该是“七庙十一坛”……
“九坛八庙”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坛庙是礼仪的重要载体,它们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数象合一、美善合一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审美观,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数字情结,对各种数字都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尤其对九、八、五这三个数特别重视。九是纯阳之极,最极致,五是数列之中,最尊贵,所以皇帝为九五之尊;八是方位之界,最广大,所以饭馆有八大楼,绸缎有八大祥,点心有八大件,妓院有八大胡同等等。用这三个数表示皇都的礼制建筑,彰显出了它们地位的尊贵。
坛和庙最早并不是宗教建筑,它们的起源远早于宗教,后世的宗教只是借用了古时坛庙的名称,如佛教的戒坛,道教的醮坛,藏传佛教的坛城,有些宗教的庙宇也称为庙。
作为礼制建筑,“坛和庙”有严格的制度,只为皇宫服务,绝不对公众开放;宗教的坛庙制度不太严格,都对公众开放。礼制坛庙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级,属于皇家祭祀的只有大、中两级。坛大多数是露天的砖石台,少数是“坛而屋之”,即在殿宇内设石坛。明清北京的坛庙几经变化,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祈年殿完成,延续到1911年,共有大祀级坛四所,它们是天坛(祭祀时称圜丘或圆丘)、地坛(祭祀时称方泽)、社稷坛、祈谷坛(祈年殿内),中祀级七所,它们是先农坛、太岁坛(太岁殿内)、天神坛、地祇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共有大祀级庙三所,它们是太庙、孔庙、历代帝王庙,中祀级庙四所,它们是时应宫(祭龙王、雨神)、宣仁庙(祭风神)、昭显庙(祭雷神)、凝和庙(祭云神)。如此算来,应该是七庙十一坛。如果加上明代建造过的六坛,即天地坛(永乐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废)、山川坛(永乐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废)、崇雩坛(嘉靖十一年建,清乾隆十二年废)、安定门外先蚕坛(嘉靖九年建、次年废)、西苑先蚕坛(嘉靖十年建,四十二年废)、帝社稷坛(又名土谷坛,嘉靖十年建,隆庆元年废)共计建了十七坛。
七庙为何都是向北拜祭?
古代坛庙形式配置都有规矩。一是祭拜的方向。七庙都是神位在北,向北拜祭,所以主殿坐北朝南。坛的方位和祭拜对象的阴阳属性有关,属阴的有方泽、社稷、地祇、夕月四坛,以阴(南)为上,神位在南,正门在北。其他七坛,以阳(北)为上,神位在北,正门在南。
二是尺寸形式。凡是属阳的,都用奇数,如圜丘上、中、下三层的直径分别为9、15、21丈,天神坛每面5丈;属阴的用偶数,如方泽坛二层下层边长10.6丈,上层6丈,地祇坛长10丈、宽6丈。屋顶形式,祈年殿象征天圆,至高无上,以蓝色象征天,是诸坛庙中的一个特例。三层檐象征至尊(宫殿和礼制建筑最多二重檐)。此外,大祀级的庙用重檐黄琉璃瓦庑殿顶(四坡五脊),制比皇宫;中祀级的庙降为单檐绿琉璃瓦歇山顶(四坡两山九脊),制比诸王。
三是色彩象征。天坛以蓝色象征青天,地坛以黄色象征大地,日坛以绿色象征东方甲乙木,月坛以白色象征西方庚辛金,社稷坛以五色象征五方国土;太岁殿的黑瓦是延续明代祭祀建筑都用黑瓦的通制,因为明成祖朱棣以玄武大帝为护佑神,玄武在北方,北方为壬癸水,黑色。
四是配置成套。所有坛庙都配置有神库(存放祭具)、神厨(制作牛羊等牺牲)、神版库(平时供奉神位)、牺牲所(又名宰牲亭,屠宰牺牲)、井亭(洗涤牺牲),此外还有燔柴炉、焚帛炉等。这些配套设施一般都用低等级的建筑形式,但也有的与祀级一致,等级较高。
北京城最早的天坛建于元代?
中国祭祀天地起源很早,考古遗址中曾发现过原始祭坛,后代史籍也有皇帝祭祀天地的记载。西周以后定制,《周礼》、《礼记》中记载有冬至日祭天,夏至日祭地,天神叫做昊天上帝,祭祀场所叫做圜丘(也叫圆丘,圜、圆同义),地神叫做皇地祇,祭祀的场所叫做方丘也叫方泽。不过那时的“丘”不是人工筑造的,《尔雅·释丘》说:“非人为之丘”。当时祭祀是在脽上“扫地为坛”,脽的本义是臀部,借用为隆起的地形,也就是说当时祭祀天地都是打扫出一块高地进行。祭祀的地点也不固定在国都。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2年)在距离长安二百多里的甘泉宫建泰一祠紫坛祭天;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汾阴脽上(汾河汇入黄河处)立后土祠祭地,祠后建方台,为“皇帝扫地为坛”处。直到成帝二年(前31年)才决定把这两处祠坛迁至首都长安的南、北郊,以后各代成为定制。不过那时仍不是砖石台体,以后各代至隋唐长安南郊的圜丘还都是夯土筑造。这座圜丘在1994年被发掘出来,通高约8米,圆形四层,下层径约52.8米,二层约40.5米,三层约28.4米,顶层约20米,设十二陛阶通向各层。与清代北京天坛相比,上层直径完全一致,其余各层现状尺寸和文献记载不完全一致,是后代不断修缮的结果。坛外抹白灰面,形象朴素。
汉武帝圜丘(紫坛)底层八边,唐代十二阶,北齐改为四阶,都有象征意义。古人由天象观察,木星(太岁)十二年运行一周,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八象征“八方通宣”;四象征一年四季。
元代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次用了天坛、地坛的名称,第一次规定天坛为三层四阶,第一次用砖石筑坛。元大都的天坛在丽正门外东南7里,现在祈年殿的位置。
明初建都南京,依古制在南郊建天坛,北郊建地坛。但是到了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突发奇想,认为自己是天子,天是父,地是母,父母岂能分居,于是创立了天地同坛合祭之制。坛名天地坛,坛上覆殿,名大祀殿。它的形象见于明正德年间《金陵古今图考》中,是一座每面7.8丈(约25米),面阔三间,呈“九宫”分隔的方形重檐大殿。明间3丈,阳数象天;次间2.4丈,阴数象地;总长7.8丈是阴阳合数。
永乐十八年(1420年)定都北京,一切规制仿照南京?;偃ピ蠖继焯?,在其址建大祀殿。它的形象见于《大明会典》中,不过屋顶变成单檐,可能是刻图时经过简化。这种天地合祭、阴阳合一的形制,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空前绝后。
地坛为什么向西偏约2°?
明嘉靖九年(1530年)对北京礼制建筑进行了大调整。在大祀殿以南新建天坛祭天;北郊新建地坛祭地。原来的大祀殿改为祈谷坛,同时兼祭祖先,至嘉靖十七年拆去,嘉靖二十年改建成为大享殿祈谷坛。这时的圜丘通体为蓝琉璃包砌,大享殿屋顶下檐绿色,中檐黄色,上檐蓝色。由于此殿当时也作为明堂祭祖祈谷,其礼制称为“大享”,故以为殿名。宋代明堂依古制为八窗八柱,间用青、黄、绿三色,明代大享殿三色屋顶即沿用宋制。清乾隆十四年又改造天坛,扩大了圜丘,规定了严格的阳数构造尺寸,台体全部改造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杆。乾隆十五至十八年将大享殿改名祈年殿,屋顶全部改为蓝色。从此定型成为今天“天坛”的标准形象。不过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遭雷击,全部烧毁,次年修复,不过用料和工艺已不如乾隆时期,比例也有少许改变。
新建的地坛尺寸数字都用偶(阴)数。它的入口朝西,有一条“神路”通向安定门外大街,名广厚街。街口有一座三间牌楼,是北京城街口最大的牌楼,20世纪中期拆除,1990年在原址恢复。地坛和与它同时建造的日坛和月坛,它们的方向和明初各坛的不太一致,都有一个向西偏约2°的角度。这是因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道教设坛以北斗星为准,也就是地、日、月坛都是以正北(北极星)定位,而早期各坛都是用罗盘(磁针)定位,这个偏角就是正北和磁北的夹角。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天坛 元代 北京 祈年殿 九坛八庙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