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心脏猝死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前不久,36岁的IT工程师张斌猝死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内频频转发,其工作单位打卡记录被曝出后,令诸多网友震惊——10天内有9天的打卡记录是在凌晨,而且其中一天两次打卡之间竟然隔了21个小时!猝死前一日他曾对母亲说:“我太累了。”IT男猝死之事余波未平,4月12日又传出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大连突发猝死的消息,终年48岁。4月13日,辽宁锦州一名夜班出租司机发生猝死,年仅28岁……
近一段时间,青壮年猝死的消息屡见报端,人们在震惊与惋惜之余,不禁思索:心脏猝死为何如此多发?猝死者为何均为青壮年男性?心脏猝死真的“眷顾”这些年轻的“顶梁柱”吗?过劳难道是导致心脏猝死的直接原因吗?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教授进行了专访。
心脏猝死青壮年比例并不大
心脏猝死真的是年轻人多发吗?张教授表示,心脏猝死目前仍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有数据显示,45岁之前青壮年的心脏猝死率较低,45岁以后开始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55~64岁有明显上升,65岁以上的人群猝死发生率进一步增高。据统计,65岁以上心脏猝死率可达约200人/10万,70岁以上则再翻倍。
对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惋惜的猝死事件,张教授表示:“尽管年轻人猝死率并不高,但从人们惯常的思维角度讲,猝死者越年轻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震惊和警惕。加之对其频频报道,难免使人走入‘心脏猝死青壮年多发’这一误区。”
心脏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不论是36岁的IT男,还是28岁的夜班的哥,过度劳累都貌似导致猝死的罪魁。然而过度劳累真的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吗?“其实并不尽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过度劳累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而并非内因。”张教授解释说,之所以导致猝死,其身体必然存在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猝死者中约四分之三是心脏原因所致,比如年轻人猝死多数由于重症心肌炎、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中老年人则主要是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约占所有猝死的80%左右。
除心脏疾病外,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心脏猝死?对此,张教授表示,除了吸食可卡因外,其他不良习惯对于猝死影响并不明显。
说到饮酒,张教授举了个典型的例子。不少人平时有酗酒的习惯,久而久之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入院治疗被诊断为酒精性心肌病,要求其戒酒并卧床休息。经过半年左右的疗养,心脏功能会逐渐恢复,心脏大小也能逐渐回归正常范围。
“尽管不良习惯并非猝死的直接因素,但其潜在的隐患同样不可小觑。”张教授讲,很多白领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之外基本不动。这样容易在腿部血管上形成血栓,如果突然起来活动就可能造成血栓脱落,血栓游走到心脏,极易引发肺栓塞、猝死。
心脏猝死元凶性别侧重各异
网上频频报道和转发的几个案例,猝死者均为男性,难道心脏猝死是男性多发?张教授表示:“这要分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有不同的性别侧重。比如冠心病导致的猝死男性多发,长 QT 综合征导致的猝死表现为女性多发。”
长QT综合征(这种疾病由于心脏钾离子通道异常,容易导致突然意识丧失和猝死)有3种类型,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猝死在运动(尤其游泳)时多发,第二种多发于受到声音刺激惊吓之后(如电话铃、闹钟等),第三种多表现为夜间猝死。
张教授同时介绍,Brugada 综合征(Brugada 综 合 征 是 一 种 编 码 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家族性原发心电疾病)导致的猝死在东南亚地区多发,其猝死人数已经超过了车祸,成为亚洲青壮年死亡的第一元凶。特别是 Brugada 综合征还具有性别选择,表现为男性多发,且有家族聚集性,猝死常常发生在夜间。
“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恐怖的事:一家兄弟4人,有一天晚上老二在睡眠中猝死,3 天后下葬那日当晚,老大又发生猝死,之后几个月内,老四和老三又相继因猝死去世,家里只剩下一个女孩了。兄妹 5 人的年龄均在20~45岁。”对于这兄弟4人的离奇死亡,张教授解释说,他们患的是Brugada 综合征,这种疾病在发病之前无任何征兆,部分人查心电图可显示不正常,有的人只能在药物激发试验的情况下心电图才会显示出异常,也有患者在酒后、发烧、蒸桑拿、运动后会出现心电图异常。
普及“第一救命术”,与死神争分秒胜算大
张教授同时呼吁:“公众应该学一些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关键时刻能救家人和朋友。如果身边人发生心跳骤停倒下了,只是单纯等待急救车到来,很可能凶多吉少。”他同时举例说,曾有一名 27 岁左右的女性白领上班时突发心跳骤停倒地,万幸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之前为该单位所有员工进行过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办公室的同事立 即 为 其 做 胸 外 按 压 ,并 联 系“120”,到了急救车上胸外按压也未停止。之后患者进入急诊,用药、除颤治疗,几天之后就步行出院了,各方面都恢复得非常好。
“心肺复苏这一‘第一救命术’应该普及,在欧美地区,列为中学的必修课。有统计表明,美国普及了心肺复苏,使得每年约有 20 万人能够挽回生命。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因为急救车能在‘钻石 4 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的可能性不大,何况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张教授同时强调,心脏骤停 4~6 分钟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脑死亡。若从心跳骤停发生开始就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开始越早希望越大。抢救每延误 1 分钟,成功率就会降低10%。
受访专家:张海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心电图、心脏电生理和起搏,擅长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高血压的诊治。
编辑:赵彦
关键词:心脏猝死 发病原因 不良习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