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刘培育谈抢救因明“绝学”
编者按:
因明,通俗地说,是源于古印度的逻辑学,中世纪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复又分为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因明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是致力于汉印文化交流、将佛学从印度带回中国的唐玄奘法师。后来,经中国,因明再东传至日本、朝鲜、蒙古等地,因此中国被称作因明的第二故乡。宋元以后,因明因典籍逐渐佚亡,几成绝学。近代以来,随着佛教的复兴及学术交流的活跃,因明也随之复苏,当代中国成为印度因明、汉传因明、藏传因明三大学术传统的共生点,中国社会科学院5年前推出的特殊学科抢救扶持规划中,便有“因明”一学。5年过去了,该项目进行得怎样?有什么经验?有哪些难点?该项目负责人、我国著名逻辑学家刘培育先生有一些心得与建议,我们发表在此,与读者分享。
这里所说的“绝学”,是一种学问。它曾在历史上有过某种辉煌,有比较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而在今天从事研究的学者则非常之少,此学问处于衰微甚至亡绝的状态。
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学科建设目标中规定,在全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计划之内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一批对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学科。通过特殊学科的建设,?;ぱЭ粕?,培育学术生长点,创新学科体系,推动学术发展。
这些特殊学科,包括“绝学”、“濒危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四类。首先立项的是绝学类,首批共批准立项15个绝学学科,包括梵文、西夏文、八思巴字和契丹文字、女真文、纳西东巴文、古藏文、古文字学、简帛学、甲骨学、因明学、古希腊文学与哲学等等。2009年,我作为因明学科学术负责人,同哲学所和院科研局领导在为期5年的因明学科建设项目计划执行书上签了字。
时光飞驰,转眼5年过去了。回顾抢救因明的历程,有忐忑,有困惑,也有欣慰。在此,想和学术界的朋友们唠叨唠叨。我的关心,愿与学界分享;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当初让我做因明学科学术负责人时,我有些犹豫和忐忑。一是我过去虽然接触过因明,但自认为是“跑龙套”的,没有深入做过多少文献的研究,自知学识不足;二是年近70,再干5年行不行?领导说,你过去多次呼吁要抢救因明,现在很不容易批准立项了,你不干谁干?
我诚惶诚恐地接受了任务,5年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培养人才。社科院出台特殊政策,让我引进人才和培养因明博士。因明是绝学,国内专业人才较少,引进人才没有成功;这几年招收两名因明博士生,接受因明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各一名。让我高兴的是,这两名博士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头脑清楚,又很用功。现在已经毕业的一名博士,其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毕业答辩委员会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因明人才。
二是学术研究。这几年除了个人发表几篇因明的文章外,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个项目重点研究近百年来中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发展,特别是要阐释中国因明的成就和特色,难度较大,但过去的两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回顾这段历程,我有两点想法。
一、 做出“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一批对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学科”的决定,是明智的、有远见的。以因明为例,它肇于古印度,是印度“五明”之基,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因明曾是世界因明的一个高峰。后来,它成为“绝学”,是一个遗憾的事情,现在我们不仅应该抢救,不让它亡绝,而且应该让它发扬光大,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社科院将因明列为“绝学”,实施扶持政策,首先对国内因明学界是个很大的推动,促使因明在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获得重视,乃至国家社科规划基金办也把因明列为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14年10月,在十世班禅因明佛学院召开全国第十届因明学术研讨会上,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仁青安杰活佛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这一对因明的重视和支持的举措。
扶持抢救绝学,当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光明日报做了“抢救和保护绝学系列报道”,指出“文明的承继必须得到人们有意识的传扬,否则便有可能因为断裂而影响人类文明史的延续”,“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人民政协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分别发表了抢救绝学的专访和调研报告,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特别值得欣慰的是,受到此次社科院抢救绝学举措的影响,一些地方社科院和有关文化机构也行动起来,做调查研究,梳理和确立当地的绝学项目,实施具体的抢救措施。一些有识之士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以各种方式向甘坐“冷板凳”,从事抢救“绝学”的学者们(其中许多是老学者)表达敬意。
二、 希望有关方面能对这段抢救绝学的工作做一个认真总结,以利研究的深入与文化的发扬?;毓死?、找出不足,将有利于今后的特殊学科建设。
我认为,首先必须加强管理。在特殊学科建设具体实施前,中国社科院制定了特殊学科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在具体学科立项时,由院科研局领导、所领导和项目学术负责人三方合签计划执行书,明确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科研队伍建设计划,经费的拨付和使用,有关领导、监督和保障职责等等。这很有必要。它不仅使合签的各方明确任务,有章可循,而且也增强了责任感。这几年,我们依据“实施办法”(试行)和“计划执行书”在工作,每年年底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其次,培养人才是重点。一门学问由繁荣到衰落,甚至成为绝学,必然有它特定的社会背景或文化传承自身的问题。而一门学问成为绝学的最直接的、最显露的相关因素,就是缺乏专业人才。以因明为例,在1966年前,中国社科院只有两位专业研究者。1978以后,从事因明研究的学者(包括兼职的)有14位。到2000年,在职的学者中已经无人研究因明。因此,因明学建设的发展规划中,科研队伍建设始终是一个重点,但很难。在五年中,院里三年给了因明招生指标,其中一年因考生成绩不理想没有招到学生,最后只收到两名博士生。这两名学生在硕士阶段都没有学过因明。如何使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打下比较深厚的专业基础,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在三点上进行了关注:找准研究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成功信心。我们和学生一块分析因明领域里带有根本性的、有生长点的理论问题,分析学生自身有明显优势的研究能力,这两点相交之处就是要选择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明显优势,自然也就建立了信心。相信学生的能力,及时肯定研究中取得的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学生的信心就越来越足,其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和展示。
培养出人才就要大胆使用。社科院过去在用人方面有很好的传统。以因明为例,上世纪80年代,哲学所为了推进佛学和因明研究,正式聘任73岁的老专家到所任研究员;宗教所把一位58岁的申请副研究员的藏传因明应聘者直接聘为研究员,后来他们都在因明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相反,在大讲创新的今天,倒是增加了诸多新框框,什么本科阶段是不是重点学校呀,年龄是不是超过40岁呀……都妨碍了人才,特别是特殊人才的使用。我觉得,“不拘一格降人才”仍然是现在我们要提倡、要遵循的。
“绝学”是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绝学学科。因此,抢救绝学没有穷期,重要的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管理部门和学者都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让“绝学”不绝,更好地为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相关资料: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他在因明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五日,他返抵长安。贞观二十年正月,他译出《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等。贞观二十二年,唐皇室敕建大慈恩寺,玄奘在此主持寺务。
编辑:罗韦
关键词:因明“绝学” 刘培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