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从“震时救灾”到“综合减灾”
——我国在应对地震灾害中不断健全综合减灾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杨维汉 吴晶晶 崔静 余晓洁)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我国地震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从过去的“震时救灾”到当前的“综合减灾”,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筑了我国综合减灾三大体系,正在尽可能将震灾损失降到最低。
监测预报: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 测震台网覆盖大陆约90%国土面积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报难就不做,这是‘慢功夫’,更是‘硬功夫’。如果不开展这方面科学研究我们就落后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介绍,地震是断裂带上应力积累和突发释放的产物,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预报的重要任务是对这些断裂开展深入研究和动态监测。
?。玻埃埃改赉氪ǖ卣鸷?,在总结国际国内地震预报经验教训基础上,“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被提上日程。我国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位于印度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东构造结”附近,构造复杂,有着长期进行地震监测的基础,是理想的、天然的地震预报实验场。
“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去年底正式启动。“我们将通过对川滇地区的活动断裂探查和地壳精细结构探测,达到对强震进行以物理为基础的预测。”张晓东说。
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是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建成了3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点,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
中国地震局去年专门制定了全国7级地震危险区强化监视跟踪方案。针对地震重点地区持续强化监测,2014年完成了1675个流动地磁测点、6700个重力测点的观测。
同时,我国通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首都圈地震观测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项目,基本建成了地震背景场观测台网,地震监测体系初具规模。
这些测震台网覆盖了我国大陆约90%的国土面积,陆域测震能力普遍已达到2.5级,华北、东北、华中、西北、华东地区基本达到2.0级,首都圈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达到1.5级。
目前,全国2/3的国土面积能实现地震自动速报,一般在震后2到3分钟给出自动速报结果,正式速报在10到30分钟内完成。
灾害防御: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保梗罚赌晏粕酱蟮卣鸷?,我国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从“地上不设防”进而到“把地上搞结实”。
“把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国家实施农居工程,逐步改变了农村“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的状况,有效减轻了人员伤亡。截至2014年底,全国除上海市外30个省区市均开展了农居工程示范试点,共建成1040万户,惠及4000多万人。
农居工程已经在一些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2004年率先实施农居工程以来,实现了5级地震“零伤亡”,6级地震“零死亡”。
地震导致建筑损毁是造成人员伤亡重要原因。“减隔震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降低震害损失的‘法宝’。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在仙台、福岛震中区域有几百栋隔震建筑,震后无损,其中包括超过100米的高层隔震建筑。
中国地震局正在推广减隔震等技术应用,云南、北京、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已建成减隔震建筑3000多栋。2008年开始建造的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云南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就采用了混合减隔震技术。
“把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城市新建的重要设施、居民小区等就尽可能避开危险区域,已经建设的重要建筑设施就能尽早采取防范措施。我国大规??钩鞘谢疃喜闾讲馐加?ldquo;九五”期间。目前已完成59个大中城市活断层探查,另有24个大中城市的活断层探查正在开展中。
中国地震局表示,下一步要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主要活动断层的调查,加快推进省会城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
应急救援:“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
北京时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波及我国西藏部分地区。
驰援尼泊尔——中国国际救援队震后数小时即集结完毕,成为第一支到达尼泊尔的外国重型救援队;西藏抗震救灾--地震、公安消防、民政、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第一时间到位,拯救生命、打通道路、通讯保障等工作迅速开展……
快速反应、科学有序。地震发生后,“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令人惊叹,而这正来源于应急机制的快速响应。
“近年来,我国加强基于应急准备的常态化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平时宣传、震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有机结合。每次地震袭来,能够做到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救灾。”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经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和磨砺,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不断健全完善,推动着救灾效率的提升。
——国务院和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同时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灾情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通告和调度指挥等功能。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的全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近50万件。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发展迅速,全国有1支国家地震救援队、76支省级救援队,总人数在1.6万人以上。
——2002年建成首个应急避难场所以来,全国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6000个,总面积36000多万平方米。
——不断加强救灾帐篷、衣被、应急通信、应急运输、医疗卫生资源等应急物资储备,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储备网络体系。
——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升。各地广泛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开展防震减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开展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数十万次。
“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应急救援体系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比如抗震救灾中如何形成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协同行动、联合保障的军地一体联动机制和能力等。”尹光辉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大震巨灾、城市和城市群等进行防灾对策研究和应急准备,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地震多发区、危重区,要把应急准备与抗震救灾行动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应对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合力。
编辑:水灵
关键词:我国 在应对地震灾害中 不断健全 综合减灾体系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九绵高速现崖墓群 1600年前制陶业已很发达
印尼沉船事故搜救工作持续进行
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开工
日本大阪地震后民众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挪威试飞电动飞机推动其商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