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国人结婚成本30年增数千倍 结婚费用需靠父母
婚姻成本:从“半斗米”到“半条命”
结婚,对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来说是甜蜜的,但这份甜蜜有时会变得沉重。买房、买车、拍婚纱照、办婚礼……每一项“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29岁的孙静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结婚。孙静说,不包括结婚用房在内,他们结婚总共花费20多万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级酒店办酒席花费7万多元,给婚庆公司3万多元,首饰钻戒等3万余元,婚纱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花费2万多元。
孙静说,其实她个人不太在意结婚一定要办酒席,“但是父母还是更希望他们举行婚礼,觉得这是传统。办酒席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
在杭州某高校当老师的高琳玲,谈起她在2012年的 “马拉松”式婚礼,直说“‘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剥了一层皮”。
“一开始就为花销发愁。”当时他们收入相对偏低,家庭资助有限,结婚主要靠两个人自己。两人粗粗做了一份预算,准备10万元左右搞定这桩喜事。
喜事到头来并不全是喜悦。“累!”这是琳玲总结的第一个关键词,因为两人老家与工作地分属三省,3个月里,小两口分别跑了山东日照、陕西咸阳、浙江杭州三个地方,光单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东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庆常规程序,在陕西则按当地风俗在村里热闹了几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个关键词自然就是“贵”。光杭州摆的15桌婚宴就花了6万多元,再加上5万元的烟酒、近2万元首饰、亲戚来杭州参加婚礼加游玩的近3万元接待费,最后跑完这场婚礼“马拉松”,小两口整整花了21万多元钱。
“相当于我们两个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结婚过程中,两人找朋友借婚车、没有买钻戒,一再告诉自己要省一点再省一点,但是另一方面,“毕竟一辈子就结这么一次婚”、“不体面的话,亲戚、朋友、同事难免说闲话”等声音一再充斥耳边,最终,两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预定范围。
结婚时如果将婚房算在内,成本就会更高。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岁,来自河北邢台农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农村老家结婚时,包括在农村自建的房子在内,总共花费35万左右。在农村自己家办酒席6万多元,三金1万元,彩礼3万元。谈到当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儿时,王爽叹了口气:“没有蜜月,因为要挣钱。”
据网友计算,中国人的结婚成本30年来增长了数千倍。在高昂的婚恋成本之下,年轻人结婚方式选择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部分人选择啃老,另一部分则直接选择裸婚。
“结婚钱父母出”已经成为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花销时的首要选择。近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新人结婚费用的20%至60%来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结婚消费的80%至100%靠父母资助。
有网友感慨: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我结婚却要了爹娘“半条命”!
“当结婚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惕和反思。”有网友指出,面对暴涨的结婚成本,年轻人结婚要量力而行,有什么条件就结什么条件的婚,爱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礼来证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家长也不要盲目攀比,毕竟家庭和睦不在于一时排场,不要因为一场婚礼而给新人增加沉重的负担。爱情珍贵,但婚姻不该真贵。
买房:年轻人最沉重的梦想
在北京许多地铁车厢内,总能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高房价之下的许多北京普通年轻市民,要买房也得走父母资助和将来自己还贷这条“必经之路”。
孙静说,他们两口子虽然都是北京的,但住房条件并不是很好,房子不大,还要跟父母挤在一起住,所以孙静更希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最近在申请北京石景山和门头沟地区的自住型商品房。
孙靜更希望能申请到门头沟的房子,因为那里的房子比较相对便宜一些,二居室大概200万。她说,将来如果中签,房子的首付肯定是需要父母帮助,然后自己还贷。
杨凡今年32岁,山东人,在北京已经有10年了。杨凡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京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高高的房价一直让他望而却步,直到北京市出台自主性商品房政策后,杨凡看到了希望。
杨凡是第一批申请自住型商品房的人员,更幸运的是,在2014年6月他中签了,房子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四环与五环之间,22000元/平米,总房价160万元。房子的首付款大部分由家人承担,小部分自己承担,剩下贷款自己负担。杨凡现在每月还贷4000元,“自从开始还贷以后,明显的感觉什么都不敢买了,生活的品质也降低了,不敢任性花钱了,买东西只注重价格便宜和性价比。”
虽然房子给杨凡带来不小的负担,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终于不用在北京“漂”着了,将来也可以把父母接过来住。
“2016年6月30号,我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钥匙了。”杨凡很得意。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还有一些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北京打拼,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北京赚到足够的钱,回家乡买套房子。
对于是否考虑在北京买房,王爽的态度很明确:“依我们的收入水平来说,北京的房子实在是买不起。”她想着在北京跟老公辛苦几年,将来回河北邢台老家买房。“在老家买房也大概需要五六十万,首付大概也得需要二十多万,还得让父母帮助,剩的钱贷款,将来自己还贷。” 说到这里,王爽有些惆怅。
陈晨是一家主营高校教材教辅的小型连锁书店店长, 2012年从河北邯郸老家来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买房子的愿望,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存2000块钱,我准备五年之内在老家买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时陈晨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张庭跟陈晨有着相似的想法。“在北京买房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张庭2013年3月在重庆垫江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期房,首付30%,未来10年每月要还4000元的贷款。
买与不买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
在房子这座“大山”面前,毛峰决定绕道而行。他说,即便每月要付几千元的租金,也不会考虑买房子。2011年,毛峰毕业那年,北京五环内的房价就已经涨到3万多元一平方米,“我觉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从此不再想这事,也不焦虑了。”
“买不买房,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但除了父母赞助,年轻人哪儿来这么多钱?”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现象挺普遍。毛峰却说,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我也不羡慕用家里的钱买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没有房贷的负担,他本人是各种聚会的???,还不时买票观看现场演出,或是听上几场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滋润”。
毛峰坦言,“不买房”的选择确实不是主流。他毕业留在北京的同学们,大都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视作必须。他的家人也说,既然在北京工作,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置一处房子。
近期,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要背沉重房贷,过半90后大学生或职场新人宁愿不买房。若有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款的资金,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选择创业,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买房。
房价高、收入低、不愿房贷压力影响生活质量、家里有钱不缺房……这些,都可能成为90后们不买房的理由。也许,买房不再成为年轻人最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如果有钱,他们更愿意创业,或者做其他有成就感的事。
养家:“老奴”+“孩奴”
在全面迎来“421家庭”的今天,养老又养孩的压力,着实给当代青年出了一道难题。
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的育儿论坛,很多年轻爸妈都在“晒”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类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早教课和补习班等额外费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感叹抚养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负担”。
王爽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在河北老家由父母帮着带。“在老家会省很多,像孩子一年的幼儿园的学费大概是2600元,每月再给父母1000元的生活费。”等孩子将来再大一点,还要给她报一些兴趣班,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爽说:“现在父母身体都健康,还能帮着我,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所以我现在最担心父母生病,如果父母一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老人健康,自己能在北京多挣点儿钱。”
王爽笑着说:“以前买东西的时候,只要价钱不是特离谱,喜欢就买;现在买东西基本就是网购了,只挑实惠便宜的买。”
小王和妻子几年前从湖北到广东惠州工作,已事业有成。作为家里的独子,他非常牵挂老家的父母。
他说,因老婆也是独女,婚后就一直想着把双方父母接到惠州来一起生活,因种种原因一推再推。现在儿子快两岁了,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是老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养老的精神压力,一方面是养儿的生活现实窘况,上下两代的压力让他疲惫不堪。
和小王一样,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独生子女们将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直面“养不起父母”的?;?。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太敢去旅游,因为开销太大;看着商店里的贵价货很喜欢却不敢买,因为手头缺钱……
专家:政府和社会应“替儿女尽孝”
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社会要负起责任而不只是让年轻人来承担照顾父母,首先应该延长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时限,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实行所谓退休制度。同时,需要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险网络,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社会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主要是体现在精神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因为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物质层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为社会保障所取代,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会来“替天下儿女尽孝”。(半月谈网记者王静,综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报道)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人结婚成本 结婚成本30年增数千倍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