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耕耘·奉献·发展——海外中国劳动者群像
原标题:耕耘·奉献·发展——海外中国劳动者群像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需要每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不少在海外的中国劳动者,不管是自主创业的农户商户,还是响应号召的援外工作者和志愿者,都在努力用点滴创造追求梦想,编织幸福生活,为中国梦和世界梦的互联互通添砖加瓦。
耕耘:用双手勤劳致富
每天早晨,在刚果(金)当菜农的曹惠中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里看看他的白菜。这是他第十次试种大白菜了。
“虽然还不理想,但总算有点白菜的样子了,还要继续改良,”他说。
今年56岁的曹惠中是江苏人,偶然听说有老乡在安哥拉成功开办农场,种了半辈子地的曹惠中动了心。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刚果(金)物资匮乏,菜价很贵,超市里的菜有时也不够新鲜。正是看中了这样的商机,2014年,曹惠中和8个老乡一起来到安哥拉邻国刚果(金),接手了当地一处农场,将其更名为“友谊农场”。
“刚来时这里连一条路都没有,到处是荒草,”友谊农场负责人徐根红说。“我们在这里搭砖房、挖井、发电,修引水渠,一点一点地垦荒,日子苦着哩。”
刚果(金)的土质含沙量大,保肥能力差,多雨容易烂苗。他们就想办法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保水性,为此还引进并改良了滴灌技术。
现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大大小小的中国公司、中餐馆吃的菜有一半出自友谊农场。“老曹他们的农场已经成了刚果(金)中国人的‘菜篮子’了,价格比超市至少便宜一半,”正在买菜的客人徐小明说。“我是浙江人,从小就喜欢吃毛豆,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真有点家的味道。”
同样在清晨6点就开始忙活的,还有经营箱包批发零售生意的叶红尖。在吉尔吉斯斯坦,像他一样生意做得不错的华商还有不少。一拨拨中国商户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中国人能吃苦、爱动脑,在吉扎根后,他们很快便能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快速从中国各地订货。良好充足的货源甚至吸引了中亚乃至独联体国家的批发商,吉尔吉斯斯坦也逐渐成为辐射中亚的中国商品集散地。
除了能让吉尔吉斯斯坦人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商户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大市场更是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带动中吉两国不少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中海中商商会会长赵建共告诉记者,主营中国商品批发零售的中海市场有700多个商铺,几乎每家商铺都聘请了几名当地售货员,而当地人对这份工作的认可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赵建共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商户远离家乡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其实就是一个个追梦人,大家团结一心用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地。
奉献:无怨无悔的“螺丝钉”
在南太平洋岛国斐济,中国政府援建的纳武阿医院几乎无人不晓。烟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医院项目去年交付启用以来,一个中国身影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他就是项目维保组组长李鹏。
来自山东淄博的李鹏驻斐已3年。和记者聊天,这个80后小伙儿总离不开“项目”二字。
李鹏说:“我们从事的是简简单单的建筑行业,虽然一砖一瓦微不足道,但层层叠砌那就是高楼大厦。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做好自己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积聚到一起,中国梦和世界梦就不会遥远。”
在西非艰苦地区多哥,常年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苟志光积极响应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6年前毅然接受创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语言和文化的任务。
洛美大学孔子学院初创时期,几乎是一座空壳的教学楼十分破旧,没有水电、也没有卫生间。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苟志光不仅要当中方院长和汉语老师,同时还兼任房屋改造及装修技术员。
诚心换真心,奉献结硕果。如今,孔子学院有了宽敞明亮的空调教室、语言实验室和图书馆。已有1200多名当地学生接受了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课程培训,大多数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即将离任退休的苟志光动情地说:“每每看到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和对老师的真情回馈,就觉得来西非传播中华文化,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毛里塔尼亚,作为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中唯一一支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专家组的成员,来自黑龙江的张连波和3名同事共同守护着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张连波工作的实验室,最显眼的要数价值不菲的国产原子吸收仪。张连波说,这台中国援赠的原子吸收仪到达前,毛方检验人员只能用化学检测法来测试水和食品样品中的各项化学成分,不仅费时费工,还不够精确。如今有了最新设备,检验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检验工作,张连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训毛方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提高检测能力。毛塔公共卫生院技术顾问哈迪对中国专家充满敬佩之情。这名曾在中国留学8年、说一口流利汉语的毛塔人,在1986年结束留学回国后,一直在毛塔公共卫生院工作,是毛中公共卫生合作的见证者。
“中国的专家每两年换一批,他们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为我们提供检验设备,还为我们培养技术人才,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哈迪说。
而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一批搭建“汉语桥”、编织青春梦的中国年轻人,正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贫困学生改变命运。
来自河北的娇弱女孩孙梦娣说:“我经常能从学生坚毅的眼神中,感受到他们对未来宽广的视野和雄心。通过语言搭建的桥梁,帮助那些贫困学生改变命运,这赋予海外汉语教学非凡的意义。”
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田和说,全球化趋势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让当地人学习汉语的初衷从简单的兴趣爱好,转变为看好日益崛起的中国、预见他们国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无数非洲汉语专业学生意识到汉语能帮助他们敲开机会之门,学生们的梦想由此与老师们的海外汉语教学梦紧密相连。
多数在苏丹的汉语志愿者都已递交延长任期的申请。他们说,这是因为割舍不下那些痴迷汉语、朝夕相处的学生。深厚的师生情谊促使他们决心继续在非洲大地上挥洒汗水,用无悔青春帮助学生实现梦想、赢得未来。(执笔记者:海洋;参与记者:徐文婷、王博、陈瑶、刘鹏、张改萍、王猛、李紫恒、乐艳娜、车宏亮、杨孟曦)
编辑:水灵
关键词:耕耘·奉献·发展 海外 中国劳动者 群像


大熊猫宝宝在熊猫“幼儿园”里悠闲自得
成都连续三天遥望高清版雪山
巴格达存放大选投票箱的仓库发生大火
北京八达岭长城进入旅游旺季
河北:“三夏”忙收麦
京张高铁张家口南站建设稳步推进
第五次包揽世界杯金牌 跳水“梦之队”“无敌不寂寞”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