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汪式情怀
诗人汪国真昨晨去世,引来网络集体缅怀,微博是满屏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朋友圈则处处是对青春期的感慨与回忆。在这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汪国真”式缅怀中,女性顾不上“暴露年龄”,回忆起誊抄汪国真诗歌的旧时岁月;男性不忌惮“被指脆弱”,坦承曾被汪式情怀激励得热泪盈眶。
更有朋友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和忏悔:长大后再也不敢承认曾被他的诗激励过,也不敢回首中学时抄背了好多他的诗,即使后来到他读过的暨大求学,也没去认真怀念过,今天他去世了,感觉自己挺糟糕的。
缅怀、思念、忏悔,这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上世纪80年代,汪国真火得一塌糊涂,尤其是1985年之后的数年间,他的井喷式创作几乎引领了新诗界。清新自然的文字、直抵人心的哲思、催人奋进的短句,他的诗歌既镌刻于日记、贺卡、情书等最隐秘地带,也昭示于日历、黑板报、宣传窗等开放空间。
对于不少60后、70后来说,青春期遇上汪国真,真是人生的一场幸运。迷茫与躁动的时代,焦虑与渴望的年龄,汪国真的诗句,适时地宽慰了人心,恰到好处地明示志向,给人以力量。但随着社会发展高速狂奔,人们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他略带小清新的笔调、充盈正能量辞藻、平和自然的文风,渐渐在90年代的文学市场中失宠。
只顾着大步往前的人们,哪里舍得停下脚步,来读一读那份平和与淡然?即便是曾经被汪国真深刻影响过的人们,也在焦头烂额的市场洪流中,渐渐忘却了汪式风雅与情怀。至于更年轻的80后90后,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电子音乐和卡通动漫。
时代在加速,社会在转型,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诗,既恐诗歌不紧不慢的节奏,会拖慢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又怕诗句不够紧贴现实,读来不会有立竿见影之效。即便要读,也倾向于激烈、尖锐、对抗、狂躁的主题,而不是汪国真笔下的纯朴生活、快乐明天、理想远方,甚至有人给汪国真的诗句套上“心灵鸡汤”的名冠,大有嘲弄讽刺之意。
哲思也好,鸡汤也罢,回过头看,汪国真的诗句一直在那里,不管你读或者不读。社会高速运转了20多年后,疲惫不堪的人们猛然发现,汪国真的小清新能给人以新的宽慰,而80后90后也突然意识到,自己QQ签名上的文字,竟然是一个年届50的诗人,写于父母跟自己一样大的年代。
时间跨越近30年,不变的是理想与对远方的渴望。
汪国真说过,时间会证明一切。今时今日,人们在电子快速文本的困顿中,呼吁回归慢条斯理的纸质文本,在商业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时代,渴求内心充盈和情怀满身,在不断上演的道德下限秀中,重唤温暖的正能量。
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汪式情怀;任何时代,我们都会怀念汪式诗歌。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编辑:水灵
关键词:时代 汪国真 汪式情怀


德国柏林举行航展 西班牙空军表演“空中芭蕾”
联合国官员称赞中国为地区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沙特多地遭沙尘暴袭击
也门胡塞武装一高级成员死于多国联军空袭
土耳其庆祝儿童节
2018年汉诺威工博会正式开门迎客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