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一位农民25年的文化坚守:变卖祖宅、借钱办文化站
原标题:一位农民25年的文化坚守:变卖祖宅、借钱办文化站
乡镇文化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枢纽”。在江西鹰潭市余江县的春涛镇,有位农民卖掉自家祖宅,借钱建起了乡里的文化站。25年间,他不但没拿一分钱工资,还赚钱养站,让文化之花开遍乡野。镇里人都知道这位“爱文化”的农民——吴光明。
一双农民手撑起一片天:“烂摊子”大变样
初见吴光明,他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热情上前来握手。很硌手——这是记者的第一感觉。吴光明摊开右手,“挥锄头磨出的茧子”。记者看到,眼前的这双手粗糙,还有些皲裂,几个薄厚不一的黄茧刻在掌中,这是一双地地道道的农民手。
吴光明今年57岁,与文化站的结缘要追溯到1990年。时任春涛乡办公室副主任的吴光明无意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云南一位退伍军人卖掉自家房子办文化站。这让从小就热爱文化事业的他大为感动,随后主动请命成为乡里的文化站站长。
据吴光明回忆,那时的文化站用“烂摊子”来形容毫不为过:一间堆满杂物的仓库门框上,用纸条贴着“文化站”几个字,里面放着几份发黄的旧报纸和几张断腿的桌椅。
25年过去,如今的文化站已经今非昔比——占地150平方米的三层楼。一楼是农家书屋,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二楼是多媒体排练室,村民们可在网上下载广场舞等视频;三楼是培训教室,用于开展农技培训。文化站里的农家书屋已被评为“全国优秀民间图书馆”“全国优秀农村书屋”。
目前,春涛文化站已拥有图书约1.7万余册,各类杂志230余种,每年接待村民上万人次,观看科教片的村民达4.5万人次,走出了一条“群众得实惠、站里有收益、社会出效益”的乡村文化创新之路。
勤劳助他度难关:坚持骑自行车140公里买书
黄泥村村民丁天生见证了文化站的从无到有。“年轻时,每逢农闲就来书屋看武侠小说。吴站长很勤奋,发挥了自己的文化特长,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丁天生告诉记者,为了养活文化站,吴光明承包了百余亩水稻,放下笔就拿起锄头下田,起早贪黑地干,还包揽了村里的墙体广告,过年时给人写春联赚点小钱。
但丁天生不知道,这个文化站是吴光明变卖自家祖宅、四处借钱才建起来的。
1990年,刚接手文化站的吴光明感觉到“文化站要扩建,要有新场地。”当时乡里穷,干部的工资都难发出来,更没有钱建文化站。吴光明跑去和乡里谈,他表示只要乡里愿意出地,文化站的运作资金他自己来解决,而且不要工资。
拿到地之后,吴光明陷入了没钱盖楼的困境。他的笨方法是——像文章里的退伍军人一样变卖房产。“当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全家人都反对,认为我在‘劳命伤财’,老婆一度要闹离婚。”吴光明的妻子彭样娥只有小学文化,嫁给吴光明是因为觉得“他人好,字也好,还有文化”??陕糇嬲且荒辏硌鸶芯?ldquo;过不下去了”。
吴光明一面给妻子立下“绝对不让你饿肚子”的“军令状”,一面给妻子灌输理念:“办文化是行大善,农村没文化很可怕,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村里除了麻将没别的业余生活,输钱了喝农药的都有,咱这是在救人。”
彭样娥回忆起那段苦日子,忍不住摇头:“卖老宅换来1.1万元,前后还借了几万块,才建起了文化站的两层楼。还要购置图书等文化设施,掏得都是自己口袋里的钱。”卖了老宅没地方住,夫妻二人只能在文化站的二楼开辟了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卧房。
最初十年,吴光明骑着自行车去140公里外的省城旧书市场买书。“5点左右天刚亮起床,大约下午1点才能骑到南昌。好点的书1元钱一本,连环画之类的小册子才几角钱一本。一次带回来百余斤书,蛇皮袋捆成三捆放在后座。”彭样娥告诉记者,这能节省车费。
吴光明告诉记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帮他度过难关的法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文化站的书屋边现在开了小卖部,加上种田和写墙体广告的收入,一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除可保证文化站运作和开展下乡文化活动外,还能有些盈余。虽然经济平平,但是精神富足。”吴光明对现状比较满足。
文化之花遍乡野:培养百余乡村文化带头人
吴光明和他的文化站在春涛镇上几乎家喻户晓——这些年,800余位种养大户在他的知识帮扶下奔向致富路,广场舞大妈们感谢他给了她们自我展示的平台,百余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在他的指导下在各村开展文化活动。
“多亏了文化站,不然我的果业开发就没这么红火。”坞桥村农民陈恩才以前不懂技术,栽种的果树光开花不结果,一年亏损几万元。在吴光明的帮助下,陈恩才掌握了一整套果树栽培技术,承包荒山200亩,栽种橘子、梨树、杨梅等十余个品种,年收入近20万元。
吴光明把帮助农民群众科技致富作为文化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为乡里的种养大户与农民送科技书籍和科技录像,并与30多名专业户、示范户建立了密切联系,随时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这些天正在排练,五一前要去印畈村、滩头村等几个村演出。”黄泥村的吴年花是春涛镇文艺宣传队最早一批的队员,2000年就开始跟着吴光明下乡送演出。她曾经也是只知下地干农活的妇女,很感谢吴光明让她的生活有了新的色彩。
吴光明建成文化站后,一直在田间地头寻找有特长的人组建文艺宣传队。“送文化下乡,靠我一人力量可不够。高手在民间,我要把他们都动员起来,再通过他们,把农民热爱生活的文化因子挖掘出来。”吴光明这样想。
目前,拥有16个行政村的春涛镇已经有20余支拿得出手的表演队。“每个队伍拿出几个小时的表演都不在话下,以前全乡要凑齐一个小时的演出都难。”这些变化让吴光明感到付出有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吴光明先后培训发展乡村文化人100余名,举办70余场健康有益的文艺晚会,组建30多支文艺队伍,全镇文艺爱好者发展到500多人。文化在春涛镇开花结果,还将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网事”记者袁慧晶)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文化坚守 变卖祖宅 借钱办文化站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