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高校保卫处“招聘博士”蕴含同题偏见
近日,四川大学官网公布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根据保卫部(处)工作需要,特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管理岗位工作人员2名……”。岗位是没什么特别的,但其中一条要求却引发了热议:学历要求一栏写着,博士学位(公安、消防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4月21日《成都商报》)
大学保卫处是干什么的,按以往的眼光来看,不过是“校园治安”的代称。也正是对职位根深蒂固的歧视,从而才有了“低档化”的偏见,使得招聘高学历的做法,引发“大材小用”的质疑。除了保安和环卫工,还有洗脚工、修脚工、城管执法或者淘粪工等传统职业,在人们心中都有个固化思维。然而北大高材生陆步轩的事例说明,即便在外人看来低级的“杀猪工”,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将其提升到更高级和高效的层次,并因此获得更大利益的回报。虽然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逆袭”,到传统岗位谋取事业获得成功,使得这种职业固化式偏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这种偏见受传统观念所限依然占据主流。
比如之前,一些大学生返乡创业做“新型农民”,不但会受到社会的嘲讽,更会遭致家人的强烈抵制,继续尝试需要面临很大的挑战,也使得很多人放弃了最初的选择。然而每个成功个例产生了叠加效应,不仅让更多的效仿者有了敢于尝试的勇气,也使社会观念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不再把文凭高低与职业贵贱定势化。然而观念改变并不彻底,职业的偏见依旧存在,学校保卫处招聘管理岗位,需要博士学位等高学历,之所以引发质疑与争议,就在于对固有的职业偏见之下,无法基于岗位职责和功能作出合理判断,也就丧失了理性分析的基础。
不过,即使有实际需求也不一定非要有“博士学位”这个门槛,因而这确实有一定成分的炒作嫌疑。比如“协助查案起草报告”,也有了“高学历管理人员”的先例,但并不代表招聘管理人员,就必须要有“博士学位”这个门槛。不可否认,在扩招之后,文凭已然普遍贬值,高学历者不再是“奇货可居”。然而这并不代表可以无限抬高用人的门槛,并因此为文凭攀比风而推波助澜。大学作为教书育人之处,传递正确的用人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依然是其无以推卸的使命。一个基本共识是,文凭高并不代表能力高。既然丑小鸭都可以成为白天鹅,又为什么不给那些有能力胜任之才,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呢?让低学历而高能力者能够逆袭,远比“招博士生管理人员”更显眼,也更有导向性意义。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文凭面子”的攀比现象,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把文凭门槛设得很高,以此代表自己具有“高大上”的品位,从而使得一些低端的岗位也需要高学历:一些技术学校的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岗位,结果也要招硕士研究生,一些本科生就足以干好的职位,动辄抬高到博士研究生。结果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保卫处的管理人员确实不同于一般的保安,然而是否需要上升到“博士研究生”的层面,则需要对职位进行综合评定之后才能作出结论。从某种意义讲,脱离岗位本身的需要并缺乏科学的评估,就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国家花巨资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无以做到人尽其用。高校用人都不能达到科学、合理、适当的要求,那么“唯文凭论”的社会乱象,就无法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保卫处的“博士招聘”蕴含同题偏见,不过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时下需要重新审视对人才的定位,对文凭的评估,由此真正反思用人的导向,及时改进科学评估不足造成人才浪费的现实问题,应及早形成共识并转化为行动。如此,文凭与能力才会达到协调与统一。
编辑:水灵
关键词:偏见 保卫 岗位 学历 文凭


德国柏林举行航展 西班牙空军表演“空中芭蕾”
联合国官员称赞中国为地区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沙特多地遭沙尘暴袭击
也门胡塞武装一高级成员死于多国联军空袭
土耳其庆祝儿童节
2018年汉诺威工博会正式开门迎客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