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提醒了什么
原标题:“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提醒了什么(人民时评)
互泼冷水,只能加剧冰冷;互相温暖,才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这几天,一组医生手术后汗流浃背睡倒地板的图片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火了。照片中的男子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陈兴澎。他做的一台手术需要从下午两点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一点,凌晨3点半左右,在手术间隙,穿着手术服、过度劳累的陈医生来不及走到休息间,直接躺在手术室过道的地板上就睡着了。
这组照片吸引了众多网友,很多人热情点赞,“这活儿真不容易”“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在“怀疑主义”动辄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一“众人点赞”的景象尤为亮眼,也让我们对医生这一群体多了几分深切体认。
照片上的一幕,或许经常发生。睡倒在地板上的一瞬,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白衣天使为拯救生命所付出的辛劳。生命无价,面对一个透支自己去拯救生命的人,无论给他怎样的赞美都不过分。这样被定格的场景再次提醒我们:真实有序的社会背后,站立着一个又一个忠于职守的善良的人;正是每一个敬业爱岗的个体,支撑起国家与社会的高楼大厦。
偶然的“睡倒在地板上”,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个行业。“揣着小红包,端着大架子;拿着高工资,甩着冷脸子;满嘴跑火车,随便动刀子……”这是一些人给医生这个职业群体的画像。诚然,个别现象确实存在,“丑陋的一幕”也时见报端,但能否就此去定性一个群体?事实上,只要抛开成见,就不难发现医生的不易:坐诊一坐一天,上厕所都得小步快跑;动手术成功了患者千恩万谢,失败了可能挨骂甚至挨揍;面对急诊,24小时待命……
面对陈医生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我们无法再回避这个问题——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容易的地方,都有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价值所在。这些年来,我们太习惯于给某某行业贴上污名化的标签了。医生、教师、城管、交警……我们好像看谁都不顺眼,随随便便就可以给一个群体贴上“丑陋”的标签,做医生的抱怨教师,做教师的抱怨交警,做交警的抱怨城管……而如果自己身为某个行业的家属,又会深深知晓并同情那背后的无奈与不易。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情绪,容易造就互为伤害的循环漩涡。中国社会确实太大了,社会群体的人员复杂,要想保证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谨守职业道德,也许不太现实;但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毁三观”行为,污名化整个群体,得出“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偏执结论。福建两位医生在完成32个小时的手术后精疲力竭倒在地板上,一片称赞声中,竟有人讥讽“手术这么久,不知收了多少昧心钱”。一名教师发现班里学生近来感冒人数颇多,提醒买些板蓝根喝,就有学生嘀咕“校门口的药店是不是你家开的?”这种“被害妄想症”不仅冰封了自己的内心,还伤害了他人的热诚。任由这种情绪肆虐,社会只能真的沦为冰冷的世界。
善良与善意,需要互相律动;社会温情,也需要有人率先释放。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不该时时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去审视周遭,看待他人。成熟的社会心态,应该对人性的善有积极乐观的期待,对人性的恶有清醒客观的认知;不会为了一个人的善举就想当然地认为“人人皆尧舜”,也不会为了一个人的恶行就一竹篙打翻整船人,污名化一个群体。
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词,要真正“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普通岗位上一点一滴的坚守,都是对社会道德大厦的添砖加瓦。面对医生睡倒在手术室的一幕,我们除了由衷点赞,也真切地希望这组照片的热传与热议,能成为促进社会心态健康化、成熟化的一个契机?;テ美渌?,只能加剧冰冷;互相温暖,才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医生睡倒在手术室 外科医生陈兴澎


庆丰年 赶大集
巴西总统选举投票开始
四名中国医生获巴基斯坦医学最高荣誉学位
美国旧金山举行舰队周飞行表演
第25届纽约巴士节在布鲁克林举行
喀麦隆举行总统选举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举行巨型南瓜大赛
乡村晒秋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