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教授不会做奥数题”背后的思考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国家两弹一星专家黄吉虎给热衷为孩子报班的家长们泼了一盆冷水。这位1958年的浙江省高考榜眼、数理化全科满分的高材生表示,小学有些题目,别说孩子做起来困难,就连他自己都做不出来。
中科大教授不会做小学奥数题,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近年来网络上屡屡出现一些小学生的暑假作业、乃至幼儿园面试“神题”难倒一大片成年人的景象,这说明我国孩子的教育难度相比起年纪,确实有点不相称。红了几十年的奥数,近年来虽有降温的迹象,但一直以来就是青少年教育超难度的典型代表。其实奥数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让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孩子通过奥数来发现数学之美,投身科学道路,本是一件大好事。但奥数的问题主要是理念和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本来是作为启发兴趣之用,但却染上了过多的功利色彩: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才上的奥数班,而是为了获得竞赛名次以保送名校;社会上一些奥数培训机构,也完全不把启发性、创造性作为教学重点,而完全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找套路、给公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没有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反而使得一些有天分的学生认为其枯燥无味,早早放弃了对数学钻研的追求。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早已备受批评,其中遭诟病的一点就是培养出的“考试机器”太多,创新型人才太少。其实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小学教育方向走偏,过于强调考试结果、成绩优劣,而不考虑塑造学生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性格在青少年时期完成定型,应试教育体制只给学生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任务也只是需要知道“正确答案”即可。这样一路走下来的学生,哪怕从名校毕业,顶多也只能做好重复性劳动,却无法从事创新型劳动。
从宏观上看,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必须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在创新能力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培养出更多不走老路、爱闯新路的创新人才。因此,在青少年教育阶段降低学习难度,转而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重点,或许今后中小学的考试不再需要用分数作为敲门砖,一项发明创造、一个田野调查等等都能让孩子上名校,才能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轨道转到创新轨道上来。
编辑:水灵
关键词:学生 创新 教授不会做奥数题 背后 思考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