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价值连城的玉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集中了陕西出土的37万件珍贵文物,其中收藏的玉器占有重要地位。馆藏玉器中不仅有龙山文化时期的126件石峁玉器,而且还有“皇后之玺”“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国内外孤品。尤其是何家村唐代窖藏一次出土文物1000余件,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玛瑙器3件,琉璃器、水晶器各1件,蹀躞带1副,玉带板9副,玉臂环2副,“镶金兽首玛瑙杯”更是被誉为镇馆之宝。这些玉器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现择录部分馆藏精品,做一简单介绍。
龙山文化 玉人头像 高4.5厘米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玉人头像 龙山文化,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高4.5、宽4.1、厚0.4厘米。白色,具有蜡质光泽,以剪影手法琢出头上有椭圆形发髻的人首侧视形象,圆脸,腮帮鼓起,鹰钩鼻,口微张,阴线琢出杏核形眼,脑后有突出的耳朵,面颊上钻出一大圆洞,头下雕出一短细颈。
石峁玉器较薄的器物都采用单面钻孔,如玉璋、玉刀、玉铲等。这件玉人头像也是单面钻孔,呈漏斗状,起钻一面平整光滑,待大部分钻透后,剩下的边缘较薄部分则敲击取下,出钻一面不是很规整,这种情况在石峁出土的玉璋上也能看到。圆孔上半部分棱角锐利,下半部分似是经过打磨,较为光滑,头下的短颈可能是作为榫头插在别的器物上,圆孔用于捆绑固定。
陕西龙山文化玉器中,玉人头像目前仅发现这一件。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出土玉人一件,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六件,但都是全身形象。和这件玉人头像造型最接近的是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十余件玉人头像??赡苁窃枷让衩怯糜谧诮袒疃?、祭祀仪式或是沟通天地的巫师形象。
玉鹦鹉形佩玉鹦鹉形佩 商代,1972年陕西省扶风县刘家村西周风姬墓出土,长7.9、宽4.9厘米。青玉,有黄斑,似为沁蚀,同出两件,造型、纹饰、尺寸相同,背面光素无纹,有切割痕,疑似为一件器物从中剖开。头顶至脑后外侧作扉棱形以表示鹦鹉的高冠,勾喙,爪子紧贴腹部,尾部向上勾卷。“臣”字眼,用双连弧纹区分头部和躯干,羽翅和尾部均饰双勾阴线刻画的卷云纹,勾喙刻“人”字形纹。
由同墓所出的青铜器铭文得知,此墓时代为西周早期偏晚,西周时期人物、动物纹“臣”字眼眼角线拉长,并向下钩卷。但这两件玉鹦鹉形佩饰轮廓简练,线条刚劲有力,刀锋较硬,有剪影式的艺术风格,“臣”字眼和双勾阴线构成的卷云纹都具有浓厚的商代玉器风格。另外,这两件玉佩不论造型、纹饰还是工艺,都与河南安阳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的龙冠鹦鹉形玉佩和鹰形玉佩更为相似。据此推断,这两件鹦鹉形玉佩应是商代遗物。
后期墓葬出土前朝玉器并不罕见,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周虢国墓地出土的“王伯”龙纹玉觿、兽面形玉佩,山西省曲沃县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牛,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西周墓出土的玉龙等,都被研究者认为是商代遗物。
玉蝉玉蝉 西周,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长4.4、宽2.2、厚0.8厘米。白玉,受沁呈灰白色。蝉头部隆起,嘴部突出,双目外凸,上用管钻钻出圆形眼珠,背部较尾部略高,尾部尖圆,腹部平直,两侧外缘各有两个圆形穿孔。头、翅、尾均用“一面坡”工艺雕琢卷云纹。“一面坡”工艺是西周独创的琢玉工艺,由双阴线组成,内线较细,外线较粗,较粗的外线琢成倾斜的坡面,俗称“一面坡”,亦称“大斜刀”。它是一条垂直的阴线和一条斜坡阴线等距、平行出阳线,刚柔并济,利用不同的反光和阴影,使玉器的纹饰更具立体感。
玉蝉在我国古代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陪葬,称为琀蝉,二是作为佩饰。商周时期的玉蝉,绝大多数都是佩玉,此期玉蝉打孔分为两种,一种是头部打孔,作为组佩的一部分或单独使用,还有一种是腹部打斜孔或穿孔,缝缀于织物之上。这件玉蝉身体两侧各有两孔,应是缝在帽子或衣物做装饰用。
目前发现的早期玉蝉,一是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的蝉形玉佩。二是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的六件玉蝉。
关于玉带钩的起源,有研究者认为源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质钩形器。但是这些钩形器与后世的带钩形制差别较大,且无法确认良渚时期的佩玉习俗和衣冠服饰,因而,此类钩形器是否就是玉带钩的雏形,尚难定论。这件玉带钩是目前所见较早时期的具有成熟形态的玉带钩,和其造型类似的有河南省固原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的鸭首玉带钩,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的蛇首形玉带钩,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墓出土的鸟首形玉带钩。
上述春秋时期的玉带钩的共同特点就是器型较小,长度一般在3厘米以内,无钩钮,不作为腰部束带使用。与这件玉带钩同墓出土于腰部的三件铜带钩都有钩钮,这件玉带钩出土于人骨架右侧肩胛骨处,据推测应是胸前衣襟的挂钩。用法应是将丝带从末端的长方形孔内穿出,系在凹槽内的圆柱上,再用略小于圆形凹槽的木质或玉质圆环压紧,防止绳结滑落。这件玉带钩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既是实用器,又是精美的装饰品。
皇后之玺皇后之玺 西汉,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边长2.8、高2厘米。白玉,螭虎钮,印台四周琢勾连云纹,印面正方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可能是高祖皇后吕雉所用玉印。据推测原来存放于长陵旁的便殿内或随吕后下葬于棺椁中,西汉末年赤眉军农民起义,毁陵盗墓,流落在距高祖刘邦和太后吕雉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处。
汉代的印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作为凭记并表明身份,故汉代官吏皆佩印绶。二是用于封缄。秦汉时期不论玉玺还是铜印都为阴文,因为此时玺印的主要作用是钤印封泥,而非盖于纸绢,钤压在泥上字体呈阳文,显得十分醒目。与“皇后之玺”形制近似的有河北省满城县陵山1号墓出土的2枚西汉螭钮玉印,无印文,非实用器?;褂泄愣」阒菔心显酵跄钩鐾恋奈骱?ldquo;帝印”玉印。“皇后之玺”作为明清以前唯一发现的皇后印实物,弥足珍贵。
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长15.6、高6.5、口径5.6厘米。玛瑙制成,一端雕成杯口,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纹,杯体打磨光滑。另一端雕琢成兽首,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口鼻部有流,为不规则扁圆形,流口外部有金盖帽,金盖帽后面有金管堵住流口,使杯中液体无法流出。
镶金兽首玛瑙杯的造型以及底部泄水孔的设计,与古希腊的“来通”极为相似。关于玛瑙杯的产地及年代目前尚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7世纪之前的外来物品,也有学者认为是八世纪唐人吸收外来文化制作而成。
来源:《文物天地》2015年2月刊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玉器 陕西 价值连城 收藏 考古 文物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