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生吃茄子刮脂排油? 伪科学让“朋友圈”很受伤
原标题:伪科学让“朋友圈”很受伤
插画:李瑞宁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八卦嗑。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类谣言重灾区。而带有好奇的点击,未经核实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信者和传播者。
“致癌!有毒?。∩硗觯。。?rdquo;“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一些“高大上”的谣言,顶着看似专家或权威的帽子,大谈养生与保健,其可信度很难被普通用户甄别。
日前,在中山大学举行的“辟谣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健康类谣言成为转发量最高的谣言。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需合力。
谣言集中三大类
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这类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
“我就是看看、分享,不评论。”60多岁的云南省安宁市王大爷,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号,除了平时和孩子、老伙计们语音联系,最爱在朋友圈转发文章。
下拉几个页面,内容几乎都和健康、养生相关;打开订阅号,也几乎都是医疗、保健类公号。仔细分析王大爷分享的文章,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不少文章下面还插入了广告。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中便不乏分享健康文章的达人,颈椎病、减肥、美容,越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相关文章越多。不少文章宣称,天天坚持某项运动或者吃某种食物,能够根治某种疾??;还有各种用常识做“幌子”的科普贴,比如接听电话用左耳更安全、晚上不宜洗澡;一些文章最后还推出某种保健品,称集纳了某些食物的精华,效果更佳。
“这种现象要区别来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王云亭将朋友圈的养生“伪科学”归为两类,“一类是善意转发的善意文章,不以欺骗为目的,但因为缺乏科学支撑,缺乏对适用人群的定位,而成为‘伪科学’;另一类是存有营销等商业目的的‘伪科学’传播”。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科长朱振东持相同观点,“有些文章不无道理,比如减肥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但是很多文章却过分强调只要坚持吃什么东西或者做什么运动、按摩某些穴位,便可以减肥从而根治糖尿病,其中往往都有潜在的营销行为。” “基本上推荐医疗保健产品的文章都有营销目的。”朱振东说。
记者采访的一位老年朋友,曾听信朋友圈文章,通过生吃茄子来刮脂排油。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自称养生专家的著作。“明显没有科学依据的做法对老人影响非常大。”朱振东说,“更有甚者,少数文章将目光投向了某些绝症病人。像肺癌晚期的患者,从医学上来说通常会选择常规治疗方式。但有的营销帖却宣称可以通过吃某种药物或者接受某种治疗根治,正规医生肯定不会写出这种昧良心的文章。”
由于健康谣言传播广泛,部分转帖反复出现,不少读者深信不疑,危害很大。
日前,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这类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
“要是根据朋友圈里的提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做,压根没法正常生活。”北京工作的公务员韩美告诉记者,对于健康帖子自己一概无视。
制造噱头为推销
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商业利益,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微信朋友圈里医疗健康帖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只有有了健康意识,公众才会主动去获取健康知识,掌握了健康知识才有可能带来行为上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信朋友圈中分享医疗健康文章不是坏事,但是对阻断错误健康知识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说。
“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来制造噱头,传播错误健康知识。”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指出,“实际上,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着很强的商业利益驱使,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率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相比造谣者“干劲”十足,辟谣者却明显缺少动力。马冠生告诉记者,由于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还有科研论文需要撰写,大多数医学专家并没有时间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
“科普文章尽管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并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不会因此在业内获得更高的声誉,进行职称评定时也不会作为一项指标。一条阅读上百万的微信不会比一篇引用量仅仅几十的权威期刊论文管用。”王云亭告诉记者,有些谣言要证伪需要科学实验作为支撑,比如传播甚广的骨头汤补钙,但这样的基础性实验并不会纳入科研考核,科研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也缺少动力。
实际上,辟谣文章除了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容乐观。“科普文章写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既懂医学又有很好文学素养的人相对较少。”张志安说。
“不少健康文章采取真假混杂、以偏概全或者不断推论的方式,即便是专业机构想要验证其是否科学也并不容易。”马冠生说。
在张志安看来,现在公众虽然关注健康,但是健康知识还比较有限,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谣言的判断,公众的传媒素养还有待提高。
由于微信用户众多,各种新的“伪科学”帖层出不穷,鉴别成本很高。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即便认定为谣言,常常仅仅是删稿了事,造谣传谣者的违规成本却非常低。“相比政治、时政谣言,健康类谣言的社会危害不是那么直接,法律上很难给予严厉制裁。”张志安说。
转发之前需三思
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是否充分,是否以商业营销为目的
王云亭认为,医学科普工作将有助于打击健康谣言,“专业工作者要善用新媒体形式普及健康常识,一方面要主动传播,另一方面要及时戳破谣言。”
张志安建议,应该从大众传媒、社会公众和网络平台方三个角度打击健康谣言。
“对健康谣言及时辟谣,大众传媒责无旁贷。”张志安指出,大众传媒有责任针对流传甚广的网络谣言进行辟谣。
张志安表示,所有涉及人身伤害或者影响健康的问题,人总是倾向于先信其有,而不信其无,公众对食品安全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就会给“伪科学”以可乘之机。“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社会公众对谣言的及时举报,是微信谣言样本数据库建立的基础。据张志安介绍,如今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已有3万次,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达到30万个,日均谣言拦截量达到210万次。
“目前微信平台方也在逐步建立谣言数据库,这有助于平台方快速核实、及时处理谣言,从而降低健康谣言在整个平台层面的传播。”张志安介绍,随着微信谣言数据库的不断充实,谣言删选、处理也将会提速。
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建议,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编辑:赵彦
关键词:微信 朋友圈 伪科学 微信谣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