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文明祭祀打造“清明”生态
原标题:霍计武:文明祭祀打造“清明”生态
清明,只有在慎终追远中拥抱现代文明,让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时俱进,凝聚价值共识,才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成色,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4月3日共产党员网)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每年清明期间,人们都要通过祭祖、扫墓等最朴素的祭拜方式,寄托哀思感恩先祖,远足踏青、亲近自然。
如今,随着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更加重视、低碳生活方式渐入人心、政府对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作风的不断提倡、百姓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强烈,清明祭祀的方式更加文明“绿色”,清明节也变得更加和谐“清明”。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虽经历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更迭,时至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扫墓祭祖、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习俗。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传统节日包含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国家将“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将节日和假日融为一体,积极打造氛围浓厚的文化生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也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往清明时节,烧纸焚香祭奠之风盛行,人们多在大街小巷、路口、野外墓地烧纸钱、放鞭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这种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祭扫方式,不仅破坏了清明节应有的宁静和庄严,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自然环境,还容易引起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隐患。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献一束鲜花、植一棵树等方式去寄托哀思、表达对先人的怀念。“绿色低碳”的祭扫新风不仅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也让人与自然的相处在这个节日显得格外和谐。
寒食节是为纪念功不言禄的介子推而设立,后与清明节融合。相传,介子推抱母葬身火海前曾留诗曰:“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成为千百年来百姓的期盼。清明时节前夕,各地也纷纷发出禁止公车祭扫的通知。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切实维护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以廉洁、简朴清明节为契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最近,被多家媒体集中报道的来自宜昌的现年76岁的藏族阿妈次仁卓玛,义务清洗宜昌烈士陵园长达11年之久。每年清明前夕,老人都会提着20斤重的水桶,踏着100多级阶梯走上纪念台,用牙刷将英雄纪念碑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刷洗干净。十年如一日的默默感恩,无声无息地让我们懂得:过去不能被忘却,先烈不能被忘记,党恩不能被忘怀。清明之际,也不要忘了去烈士陵园去缅怀和纪念那些,曾经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英雄先烈们,让清明习俗、清明祭扫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行,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同行。
清明之际,需缅怀先人,更要慎终追远。我们在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净化心灵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一定要尽一己文明之行、合众志成城之力,助力打造融“清明”文化、自然、政治、社会于一体的良好生态,从而为建成美丽、文明、和谐、幸福的“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水灵
关键词:清明 生态 文明祭祀 寒食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