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北京猿人用火有了新证 曾遭西方学者质疑
日前,由中国考古学会和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日论坛”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的26位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公布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猿人不能有控制地用火?
更明确的用火证据被发现
众所周知,有控制地用火对人类的生存和演化至关重要。早在1929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了灰烬、烧骨、烧石等疑似用火证据。其后又在遗址的多个部位和层位发现了集中分布的烧土、烧骨、烧石和碳化的树籽,并且通过对灰烬和烧骨进行化学分析,发现了燃烧产生的游离碳,据此得出了“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有控制地用火”“周口店遗址保留人类用火的最早的证据”等结论。这些结论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共识,并被写进各种教科书。
然而,不断有西方学者对相关证据进行质疑。比如,有的学者认为遗址并没有发现带有结构性的火塘遗迹,有的学者认为遗址中的烧骨、烧石和灰烬有可能是从外面被水流带进来的。更为严峻的是,中外学者于上世纪末在周口店遗址开展了一次较系统的采样,对采自第十层、第四层的少量样品进行了新的化学和红外线光谱分析,结果并未找到灰烬或残留木炭,也未发现足够数量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植硅体和钾元素,并据此认为周口店遗址不存在原地用火的证据。相关论文发表后,国际上一度认为,周口店北京猿人用火的可能性已经完全“熄灭”了。
周口店北京猿人到底有没有用火?裴文中等老一辈考古学家所得出的结论能否站住脚?高星研究员所在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燃烧实验室,从2009年开始,利用在周口店遗址开展新发掘的契机,再次寻找答案。
高星介绍,他们在遗址第四层和第六层提取灰烬样品,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处理提纯后,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其元素构成和物质成分表明,因燃烧而形成的富集的元素碳、钾和植硅体在灰烬样品中存在,证明在这两个层位发生过原地燃烧(用火)行为??翁庾榛辜觳獬鲆伤苹鹛敛课坏拇呕屎秃於缺韧愕钠渌课桓叱龊芏?,并且提取到疑似火塘部位高达700摄氏度的高温信号。燃烧产生的植硅体和碳、钾等元素也存在集中分布的状况,而不是呈现散布状态。新的发掘和分析表明,周口店遗址第四层保留周口店北京猿人有控制用火的“原生”和坚实的证据。各种迹象表明,第十层存在更多、更明确的用火证据。
殷墟的祭祀“人牲”是奴隶?
商朝奴隶社会的性质被质疑
长期从事中国商王朝考古研究的学者唐际根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殷墟王陵区祭祀坑人骨与羌人的种族和文化》、社科院创新工程《殷墟布局研究》,他在论坛上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商王朝后期都邑的安阳殷墟遗址,曾经大量发现以人为“牺牲”的杀殉坑,多半死者身首分离,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蒸煮人头的青铜器。上世纪,许多学者认为,他们应该是我国早期奴隶制社会的奴隶遗骨。
唐际根和他的团队利用同位素分析技术比较发现,祭祀坑人骨牙齿和肢骨的锶、氧、氮同位素水平,与埋葬在安阳的商朝人“家族墓地”中墓主人的明显不同。这一结果显示,杀殉的死者与居住在都邑的商朝本族有区别,应该是商朝人从都邑以外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抓来的俘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的羌人。这一结论对商王朝是奴隶社会的观点构成了挑战。
在论坛上,唐际根团队还展示了一张全新的殷墟布局图,改变了过去有关商王朝都邑的诸多认识。根据最新的布局图,商代晚期都城通过至少3条宽15—20米的东西大道和两条宽20米的南北大道联系在一起。商王还组织人力,修浚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两公里以上的宽大水渠,将洹河之水引入都邑腹地。水渠在下游分岔出多条支流,需要水源的铸铜、制陶、制骨作坊依渠而建。都邑内的居民点,以家族为单位散布其间。商朝人不仅聚族而居,而且聚族而葬。同一墓地的墓葬主人是本族平民,并无成批的奴隶尸骨。过去半个多世纪考古工作没有提供商王朝存在众多奴隶从事社会生产的证据。
“进入了成熟国王阶段,有着发达的等级制度却仍然以族氏为社会基本单元,这是考古提示出来的商王朝的本质。”唐际根审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北方、西南地区青铜器为何有共性?
川西在先秦与周边交流广泛
在论坛上,日本著名考古学者宫本一夫作了题为《从川藏石棺葬看北方青铜器与西南青铜器关系》的演讲。他的课题组围绕中国西南青藏高原的东麓在先秦时期是否与北方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交流或人口迁徙这一问题,与中方合作了7年,在相关区域进行了广泛的考古学调查,并选择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的宴尔龙遗址、呷拉宗遗址以及雅江县的卡莎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调查和发掘揭示出先秦时期该区域文化存在着与周边文化广泛交流的现象。
学术界曾经提出中国北部和西部存在“半月形文化带”的学说,宫本一夫的考古工作对其作出了补充和修正。宫本一夫出示了一张出土于川西藏东地区的青铜戈的照片,这是一件具有典型商文化特征的青铜戈,在中原腹地安阳殷墟等地曾大量发现,这表明半月形文化带与周边地域呈现出多渠道文化交流。
宫本一夫根据川西高原石棺样式的变迁,以及在石棺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和陶器,对西南石棺墓进行了文化分期。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该地区主要在北方青铜器文化影响下,开始了区域性的青铜器制作。而在第二文化分期,双耳罐等陶器出现在殉葬品中,这种陶器样式源自青海,可制作的技法却是南方地区的拍击打方式,一件陶器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色。到了第三文化分期,川西高原已经能够生产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青铜器。
新疆小河先民有何特征?
齿科疾病严重、关节炎高发
早在4000年前,最早到达新疆地区的人群主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在《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演讲中,汇报了吉林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近10年来,考古人员对小河墓地出土的人类遗骸先后开展了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人种学、古病理学、牙齿人类学、分子考古学研究。
古人种学研究的结论是,小河墓地早期古代居民是属于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通过长时间的基因融合,已经彻底混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群。
对小河墓地的分子遗传学分析表明,早在4000年前,最早到达新疆地区的人群可能是来自西伯利亚的东西方混合人群,随后不断有新的人群加入进来,其中西北部或是北部人群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更大更早,而西部和东部人群的影响相对较小较晚,甚至可能只是间接的影响。
课题组对来自小河墓地的80例男女两性个体骨骼进行了全面鉴定,发现小河先民的齿科疾病非常严重,包括牙齿的严重磨耗,异常严重的牙结石,牙周病,牙齿生前脱落,磨耗程度远高于其他古代居民。这反映了那时的食物加工技术落后,食物构成比较复杂,孔雀河的水应该非常硬,风沙非常大。朱泓强调说,数据显示这里的男女两性在牙齿的磨耗程度方面并无多大差别,牙结石的情况也大抵相当,这说明两性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并没有导致两者的食物分配或食物构成有什么差别。
生物考古学分析还显示这里的居民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是脊柱关节疾病非常严重,反映了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辛,但当地居民无论男女的死亡年龄平均达到了32.88岁,要高于西北地区其他古代人群,显示出其相对较高的生存能力。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北京猿人 用火 质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