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亚投行“外交战”告一段落 中国倡议获全球认可
中新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蒋涛)截至3月31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朋友圈”已达48个国家和地区。
虽名为“亚投行”,其创始成员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可以说,中国这一倡议获得了全球认可,掀起了一股“亚投行热”。
纵观亚投行诞生过程,中美外交“暗战”、“交锋”、“对决”等说法,频现于各大媒体。而各方受内政外交因素影响,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过程各异。北京分析人士指出,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
亚投行成为新闻“爆点”,源于上月12日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带来的示范效应持续发酵,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俄罗斯、巴西等纷纷申请加入。
在英国决策背后,可以清晰看到外交博弈的影子。据媒体报道,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不顾外交官们“加入亚投行可能疏远与盟友关系”的警告,最终说服英国决策者们做出加入决定。他的理由是,英国加入亚投行带来的商业利益将超过可能引发的“外交骚动”。
英国担忧的“外交骚动”主要是与美国关系。美国的亚洲盟友们也有过一段纠结的决策历程。从最初的断然“回绝”到最终高调宣布加入,澳大利亚和韩国多次反复并在临近截止日前才最终作出决定。
在截止日期前,美国并未申请加入亚投行。但面对媒体所称“盟友‘多米诺骨牌似’倒向亚投行”,美国官方已对亚投行展示出积极姿态。美总统特别代表雅各布·卢日前访华时表示,“欢迎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愿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加强相关合作”。
在分析人士看来,亚投行倡议是中国顺时应势的创新举措,经济杠杆最终撬动政治格局属“意料之中”。“这显示出中国外交更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不断提升,互利共赢而非价值观划线的外交理念赢得广泛认可。”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对中新社记者说。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认为,亚洲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也超过了50%,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多边金融机构,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翻开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英国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与千万级人口结合,美国、苏联等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与亿级人口结合,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工业化,将是工业化与十亿级人口结合。在柯银斌看来,如今中国倡议的亚投行,将是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突破口,实现单一国家工业化到群体国家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与几十亿级人口结合的创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月31日说,亚投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机构,欢迎所有有兴趣的国家加入。中央党校教授赵磊分析认为,美日虽未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亚投行,但今后仍可能加入,亚投行也应欢迎它们加入,提升多元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王帆指出,中国不是也不可能追求一家独大,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不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颠覆,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多位分析人士近日撰文指出,亚投行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亚投行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外交大战略的推进,相信将有更多中国倡议获得全球认可。”赵磊说。
编辑:曾珂
关键词:亚投行 亚投行外交战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探访韩国“世越”号沉船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首次出庭受审否认检方指控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国根除腐败
伊拉克和中国油企签署油田开发合同
意大利总统任命朱塞佩·孔特为新政府总理
空军“红剑-2018”演习致力提升体系制胜能力
马德里上演斗牛表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