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资深京剧戏迷"翟惠生 对京剧的感情源自"我是观众"
原标题:“资深京剧戏迷”翟惠生
“对于京剧,我有感情,感情源自于哪儿,四个字——我是观众。”
“要用价值观引导时代,引导市场,在引导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观众受引导,知道了什么是本源,反促演员鞭策自己继续传承。京剧是中国文化深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我们不能把最美的、最值钱的东西弄丢了……”
--翟惠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即使工作再忙碌,生活中也少不了京剧:心中有戏,那几十年的守望与陪伴,早已将挚爱和责任融入到了骨子里。
耳边听戏,戏里话人生
“我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看戏却有半个多世纪。”翟惠生笑着说,从4岁起,他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小戏迷。
当时,知识分子家庭流行的娱乐,多是看戏看电影,而身在北京城,更为看戏添了不少便利。在家附近的人民剧场,也自然而然成了他幼时戏曲的天堂。
“人民剧场在护国寺大街上,梅兰芳故居也在那儿。”翟惠生回忆,当时在护国寺常有庙会,庙会上也有唱小戏的人和听戏的身影。“其实,他们唱的也是京剧,是大戏,但因为摆的是路边摊,就被认为是小戏了。”
热爱京剧的浪潮,无疑也敲动着翟惠生的心,小小年纪,就对京剧大家如数家珍。
记得有一次,他跟随家人到人民剧场看《沙家浜》时,抬头问检票员阿姨,“今天是赵燕侠演的吗?”赵燕侠是当时剧中表演阿庆嫂的A角。收票员低头一看,竟是个小朋友在发问,不禁莞尔,“嘿,你这个小戏迷,还知道赵燕侠呢!”
翟惠生不仅少时就知道赵燕侠,他还看过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少春等近代京剧大师的戏。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1959年梅兰芳以66岁高龄为国庆十周年排的献礼剧目《穆桂英挂帅》。“那个戏我真是看了无数遍啊。”翟惠生回忆。
这些戏曲和大师的演绎,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翟惠生。在他看来,京剧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不仅是指戏本身以及舞台展现的内容,更是指其精神实质。
“京剧中的绝大部分戏,都是在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而它又是用中国人最喜欢的戏曲故事形式传递出来。”翟惠生说,“有一句老话叫‘书文戏理、润物无声’,你别看有些长辈识字不多,文化不高,但他们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何为道德、何为信仰,懂得要敬畏什么、底线又是什么,而这些大多是从听书和看戏得来的。戏绝不只是单纯地唱,它还在刻画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道理,所有的戏曲文化都在于此。”
“真正的戏迷,不只是能够懂戏,更应该懂得学着做人。戏里很多唱词和念白,不应是单纯的戏词和念白,更是人生的座右铭。”翟惠生说。
嘴边哼戏,戏里看门道
“休将岳父来抱怨,俱是下官礼不端。那夜独坐在书馆,有一个夜叉走向前……”2010年,在记者节京剧演唱会上,能学唱几句小生戏的翟惠生,学唱了传统戏《凤还巢》中的穆居易,获得现场掌声连连。
提起这一幕,翟惠生说:“其实这就是京剧爱好者之间解解闷。之所以会哼哼几句,是因为总看总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现在让我上台,我会很少去,如果我不懂这出戏,表现不出她的‘魂’与‘质’,那就是在糟蹋她。”
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翟惠生早已成了观众里的“内行”,不仅是一些戏曲研讨会上的座上宾,近日,还被邀约到中国戏曲学院为新入校研究生讲座。
“虽然唱是业余,但可以从观众的角度,说说对京剧的理解。”翟惠生笑着说,“传统京剧艺术有两大法宝:一是虚拟艺术,一是程式化表演。”
所谓虚拟艺术,即于无中有。“明明‘没有’的,却能演出‘有’来,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翟惠生饶有兴味地举例,“就像一个马鞭,你别小看这个简单的道具,在京剧演员的手中,有时可以代表单人独骑,有时又能代表千军万马。”
另一个法宝便是程式化表演。“它要将同样的程式变化地组合,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演出不同的戏来,你说这有多难啊,这叫做变化无穷,就和孙悟空的72变一样。”
为此,翟惠生对能善用两大法宝的京剧大家们十分佩服,尤其是近代的京剧大师,在他看来,与其说他们是在舞台上表演,不如说是自身气场和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
“我常把他们表演的境界称为唱戏的第三阶段——‘说戏’。那种舞台上的自信和潇洒,在举手投足间都能感受到他们好像在‘说话’一样。就像当初李少春演《野猪林》,将林冲当时那股苍凉与悲愤,走投无路的劲儿表演得淋漓尽致,看得让我五体投地。所以,我在看他们演出时,生怕少听半句,甚至一个字,觉得台上的戏能牵动我的心,能够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翟惠生说:“表演的前两个阶段被我称为‘喊戏’和‘唱戏’。‘喊戏’就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唱戏’则是知道音调要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就跟盖高楼一样,也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对比才能产生美嘛。第三阶段才是‘说戏’。对于不少演员来说,达到第二阶段已属不易,要能做到‘说戏’,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些能达到‘说戏’水平的,能够成为站在舞台‘中间’的角儿,没有会演百十出整戏的积累是出不来的,任何东西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积累多了,自然感悟就深了。如果一个唱戏的演员,不会演10出8出整戏,你想,他站在舞台中间会是什么样呢?”翟惠生说。
心中有戏,为其欢喜为其忧
作为“资深”戏迷,翟惠生近年来却有不少焦虑和担忧。“京剧文化在传承,却也有乱象存在。比如一些京剧表演者,只是为了唱而唱,只注重形式的演绎,忽略了最本质的和最内涵的东西。”
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常以一出戏叫了多少好来评价演绎的好坏。“可恰恰相反的是,戏不是为了要好而唱。就比如谭富英演绎的《乌盆记》,讲述的是鬼魂申冤,唱腔如泣如诉,这种情感戏中怎么会有一连串的叫好声呢?只有一头一尾才叫好。但有一些演员却背其道而行之,唱这出戏只想要好,这又怎么能用人物来感染观众呢?”关于叫好,余舒岩讲一段话,可以作为他艺术追求的注脚:“我唱我的戏,我的腔、我的身段,我在台上都做给您看。好与不好让您自己说。叫好,我不反对。当时叫也成,当时不叫回家叫也可以,过一年或十年您想起来了我某一出戏,忽然叫了一声好也成,随您便。反正我不要当时您叫完了好,一出戏院的门口就什么都忘了。”
再如一些戏曲绝活,本是应剧情和人物需要的设定,为戏的内容和人物服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有些演员却脱离戏本身来表演绝活。在我看来,这个绝活就是‘没有生命’的绝活,它只是一种技巧,而不是有生命力的、有灵魂的艺术。”
如果以后的戏都以现在舞台上的这些表演为蓝本,则会距离京剧的文化、本质和精神越来越远。因此,“抢救”京剧文化已迫在眉睫。
“如何抢救,就需要向那些尚在的京剧前辈们多虚心求教、多真心学习。”翟惠生说。“京剧需要凝魂聚魄,它的魂不是看看录像带、听听录音就可以学会的,更需要口传心授,传和授的就是诀窍。诀窍仿佛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透;也是一层牛皮纸,不使劲捅也不透。”
翟惠生以小生戏为例。“比如,小生头上缠绕的水纱就有讲究。当他没有得第或走运时,水纱就要勒得很低,离眉毛要近。如果他当了官,则会将水纱拉高,将更多的额头部分露出来,这些小细节就是诀窍。”
还比如古代女性的眼神。唱戏的人从小练幼功,最基本的就是眼神和脚步。当初梅兰芳养鸽子练眼神,为的是练出能够左顾右盼、有媚有美的眼神。“古代女性的眼神,是一种含蓄美,台上的大部分眼神一定要45度向下,该向上睁的时候睁一下,这也叫诀窍。”
“像袁世海老先生,演戏是从头到脚都是戏,演《红灯记》中鸠山时念‘掐断了’这三个字,手指动作十分讲究,要有好几个动作叠加来演绎。”翟惠生不禁在座位上模仿起来,“而不像一些演员,现在是把手一握,就代表‘掐断了’。”
前段时间,翟惠生有幸见到了京剧名家钱浩梁先生。“80多岁的钱先生患过半身不遂,声音也很低沉,但他唱一句《红灯记》,我的心就沸腾起来了,因为剧中人物立刻在你面前‘活’了。在这些京剧名家身上还传承着京剧的‘魂’。但他们大多年事已高,时间显得愈加紧迫。所以,应该抱着‘抢救’的精神去学习、去请教。哪怕抢救出0.1%,也有0.1%的收获和延续,不要让真正的宝贝随着时间一同被埋没。”翟惠生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翟惠生说,这样的文化深化任重道远。
翟惠生说:“要用价值观引导时代,引导市场,在引导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观众受引导,知道了什么是本源,反促演员鞭策自己继续传承。京剧是中国文化深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我们不能把最美的、最值钱的东西弄丢了……”
“真正的戏迷,不只是能够懂戏,更应该懂得学着做人。戏里很多唱词和念白,不应是单纯的戏词和念白,更是人生的座右铭。”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翟惠生 “资深京剧戏迷” 京剧 我是观众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