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应对老问题,须有新内涵
1985年,中共中央正式吹响了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号角,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3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贯穿求变求强的中国意志,彰显宏阔广大的中国情操,体现圆融通达的中国智慧。3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展开更壮阔的改革布局,更需直面创新驱动的时代召唤,为民族复兴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活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今天起,我们与《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合作,广邀科技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唤来中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
——编 者
自1985年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其核心目标是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关键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搞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不能忘记1985年改革时就提出的这四个老问题,更要注意到,由于30年发展所引起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解决这些老问题,改革措施必须有新的内涵。
第一个问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30年前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科技与生产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科技体制改革单向推进,未能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最终反而影响了科技本身的发展。计划向市场的决定性转变,为科技体制改革规划了新的方向。“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育企业能力,支持建立研发中心,深化产学研结合,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其次要完善企业支持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人才政策;最后还需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
第二个问题是优化资源配置。30年前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科研经费严重短缺,有限的钱只能由国家分出轻重缓急,调配使用。近些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快速增加,已经变成如何用好钱,着重解决经费分散、重复、封闭和低效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好四个完善。一是完善决策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定位与支持重点,将科技咨询纳入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二是完善项目组织流程,建立科技项目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三是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包括优化投入机制、投入结构,建立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强化问责制等。
第三个问题是增强创新主体的活力与能力。30年前强调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院所争取横向经费,自收自支。现在更强调科研院所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升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还要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
第四个问题是激活科研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铁饭碗”,激活科技人员,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总数世界第一的科研人才队伍,但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多项配套、全面努力,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培养造就顶尖人才;加强科研第一线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优秀青年人才主持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成长;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进聘用制度,完善激励政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科技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创新对推动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技体制改革,正当抓住历史机遇,承前启后,创造性地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方新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编辑:水灵
关键词:应对老问题 须有新内涵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