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李光耀眼里的新加坡和新加坡人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现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维持十到十五年,此后就会进入政治动荡的状态。他对年轻一辈也一直不抱信心,认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乱,把幸福生活当做理所当然,从而不珍惜和不努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体垂危,一下子又将这位二十世纪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位伟大政治领袖再度推到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连带他的国家东南亚小国新加坡。
对新加坡人评价并不高
在李光耀长达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就算在他卸任总理后,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真正的最高决策者。对外人来说,李光耀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就是李光耀。很有意思地是,李光耀本人,也愿意这么认为。在几年前被问及“新加坡人的身份,对你来说,有些什么意义”时,李光耀说,“我并不是一般的新加坡人。我在偶然间创造了新加坡这个实体,进而有了新加坡人”。
作为新加坡的最高领导人,李光耀却并不是一个“仁爱之君”。他的精英意识深入骨髓,对他来说,新加坡人是他服务和改造的对象,他甚至一直认为人的基本质素,先天就已经由基因决定了,后天能做的有限,所以要挑选那些先天条件优越智商高的精英来治理国家,只要能给被治理者带来实际的好处就行。
在这个方面,李光耀对新加坡人评价确乎不高,且他从来不隐瞒这个观点。李光耀自己传记里记述的这个故事如今已经广为人知:1978年邓小平当面邀请李到中国访问,李回复说等中国从“文革”中恢复过来再去。邓回答说那需要很长时间。李光耀表示不同意。“我认为他们真要追上来,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怎么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他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他(邓小平)听后沉默不语”。
他这番说辞,表示他对新加坡人的总体的基因不怎么高看。这也决定了他的治国理念:第一,新加坡人口基数少大概基因也一般,从而好的人才也很少;第二,政府必须大力网罗这些仅有的人才,实现精英治国。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晚年对新加坡的未来转为悲观
对于新加坡及其未来如何看,李光耀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看法。无疑,他异常珍视这个他一手创立的国家,为之牺牲和奋斗在所不惜。
在卸任总理后,李光耀也长期对新加坡的未来抱乐观态度。他本人为新加坡留下了三大财富,第一是巩固了英式的议会民主制,国会议员由国民直选产生,再由国会多数党组成政府;第二是不折不扣的法治;第三是若干天才般的社会制度,如组屋制度、中央公积金制度等。李光耀一直以为新加坡可以此长治久安。“我相信我们还可以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中轻易生存50到100年,只要我们有一套稳健的制度让每个人充分发挥潜能”。
2011年新加坡大选,人民行动党遭受重大挫折。虽然依旧胜选,但得票率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次,且前所未有地失去了国会六个席位给反对党。大选后,李光耀宣布退出内阁,从此在新加坡不担任任何正式政治职务。也许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他对新加坡未来的看法,此后也变得日渐悲观和无奈。
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观世界》一书中,李光耀大谈特谈新加坡走向“两党制”的可能性,并认为这会导致新加坡变成一个平凡无奇的国家,从此一蹶不振。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新加坡现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维持十到十五年,此后就会进入政治动荡的状态。他对年轻一辈也一直不抱信心,认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乱,把幸福生活当做理所当然,从而不珍惜和不努力。但是作为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不在自己控制之下,从而展现出一种漠然和无所谓的态度。被问及对新加坡的未来有何担忧时,他说:“我不会担忧,因为我什么也做不了了。未来的一代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李光耀以个人极大的政治天才和坚毅精神创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几乎一辈子都气势如虹,但老年转而悲观,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无论如何,他的警告,即使属于无可奈何之语,也值得新加坡人思考。
□王江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水灵
关键词:李光耀 新加坡 新加坡人 政治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