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环保部长陈吉宁第一把火烧向谁
原标题:环保部长履新轨迹:陈吉宁第一把火烧向谁?
于华鹏
环境?;げ啃虏砍こ录?,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
这位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在掌管环保部后一改往日的儒雅,变得雷厉风行。
从1月28日就任环保部党组书记到2月27日履新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与前任部长的正式交接。如果说这一个月是他对环保部逐渐熟悉的过程,那么履新后近一个月则是陈吉宁施政的开始。
新部长上任的第一把火,会烧向哪里?陈吉宁上任以来,环保业诞生了多种版本的说法,一说“从执法入手”,一说“从治霾开始”。
不过,从新部长履新以来的活动和讲话看,环保部的“第一把火”或从整顿环评行业开始,而且,很可能掀起一场全国范围的环保风暴。
环保部曾多次发起环保风暴,环保总局时代的解振华和副局长潘岳都曾领衔过。这一次,陈部长的环保风暴能否改变中国的环保困局?
任职轨迹
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0日,陈吉宁共参加会议活动9次,看望老干部、职工和外事活动7次。其中会议活动中比较集中涉及“环评”内容的会议高达8次,未提及的一次为2015年春节团拜会暨表彰大会。
不仅如此,自3月份后,关于整顿环评的文件也纷至沓来。
环保部网站显示,3月10日到19日发布最新的环办文件共14个,去除具体项目的批复和检查活动,纯粹的规定和目录类文件只有6个,环评就占了4个?;菲郎掠胫醒胙彩幼榻せ繁2坑泄?。
2014年11月26日至12月26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环保部开展了专项巡视。今年2月9日下午,巡视组在反馈问题的会议上着重提出了环保部的“环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在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环评机构资质审批“花钱办证”现象,以及把关不严、批而不管、越权审批和地方环保部门环评审批腐败。
2月12日,刚刚担任环保部党组书记不久的陈吉宁主持召开党组会议,要求针对巡视组反馈的环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全面整改落实方案。这是陈吉宁首谈对环评问题,并提出“整顿方案”。
此后2月16日,陈吉宁在2015年全国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暨巡视整改落实动员视频会上再次着重针对环评强调,要求坚决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全面清理环保系统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严肃责任追究”。
接下来的3月1日,陈吉宁首次在媒体面前亮相,在这次媒体座谈会上,他表示,要让新《环保法》对环评事中事后管理强化落实到位。
这一次陈吉宁刮起的环保风暴,将与以前环保总局时代有很大不同。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环评整顿是一场对内的风暴,类似“刮骨疗毒”。
3月6日,环保部就发布《关于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人员处理意见的通报》,对存在各类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相应处理。
3月7日,陈吉宁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再次言及环评,他表示,环保部对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通报的巡视情况高度重视,已成立了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陈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陈吉宁为环保部设定了几项重点工作。“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要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要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表明我们的坚决态度和信心。”他说。
他还特别强调,要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其间陈吉宁承诺,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不仅如此,陈吉宁还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要让环评阳光化,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同时强化两项宏观控制,一个是项目落在什么地方,不能把一个不该建的项目放在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保护源地,另一个是要强化行业的污染源总量控制,要下放审批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而且,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要把环评项目从环评开始到审批到验收,全部向社会公开,做到“阳光环评”。
此后,在3月10日的环保部2015年党建工作会议和3月18日的环保部常务会议以及19日的部务会议上,均再次言及环评或相关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查意见,特别地,19日的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修订草案)》。
除此,环保部在3月5日和3月16日分两次发布了“关于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关于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人员处理意见的通报》、《环境?;げ可笈肪秤跋炱兰畚募慕ㄉ柘钅磕柯?2015年本)》、《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廉政规定》等4个有关环评的文件。
“接下来,环保部还将会对环评机构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所有具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单位将逐步全面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人士表示,从种种迹象分析,环保部新部长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或将烧向环评,而且可能是一场环评风暴。
环评灰幕
“环评”即环境影响评价,通俗地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环评主要分为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针对地方的还有区域环评和政策环评等,由于目前国内的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等还未成熟启动,所以言及环评基本为建设项目的环评。
这一领域是各种环评机构的天下。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环评机构1163家,其中甲级机构191家,乙级机构972家。
此前,环保部曾发布《关于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其结果就显示,在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中,30家出现了质量和管理问题,比重达40%。
“这些环评机构大部分是隶属于事业单位的环评机构,其中大都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中,而且,像环保部本身的事业单位就有8家环评机构,这些环评编制单位和环评审批单位不仅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而且有的机构是‘左手管右手’,很容易滋生腐败或‘红顶中介’。”一位不愿具名的环评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该人士表示,如果环评机构的这种体制不改变,环评就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约束,这也是这些年很多项目出现群体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环评信息不公开,公众无法参与项目的监督。该人士还称,“环评文件编制单位拿了项目建设方的编写费用,如果通不过,它怎么挣钱呢?”“现在的环评市场有一个词很准确,就是‘共谋’,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项目都会通过,要不你做的环评总通不过,以后就没有人来找你做环评了。”上述人士表示,现在环评文件的一个普遍“潜规则”是,文件基本描述都是项目可行、风险可控,某些方面可以加强和改进。
“如果项目以后出了问题,编制单位也可以辩解,我们对项目的风险提出了建议,只是对方没有采纳和改进,项目出事与我无关。”上述人士说。
之所以能暗箱操作,很大原因是环评报告很难做到公开透明。2014年6月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2013-2014年度120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数(PITI)报告》中就提到,截至2014年3月10日,120个评价城市中,有42个城市公开了环评全文,35个城市公开了环评简本,而43个城市尚未公开环评报告。
而根据2013年底环保部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要求,自2014年1月1日,环评报告书须全文公开。
“环评信息该公开不公开,环评审批的公正性就难以保障,所以陈部长提出让环评机构与环保行政部门完全脱钩,就是让环评机构以后要作为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主体,环保行政部门要依法进行有效监管,此前国务院下发文件称除重特大项目外,环评审批不再作为项目核准前置条件,这其实就是为了将环保部门从前端审批撤出,加强后端的监管,在减少寻租空间的同时,强化监督职能,也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阳光。”上述人士表示。
其实,这一次可能的“环评风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根据环保部此前的相关计划,2015年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将全部完成脱钩改制。
目前,环保部已经完成了两批环评机构的“改制”试点。2010年6月8日,环保部即印发《关于开展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每个省区都至少提出1家单位参加试点,此后2012年,环保部再次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第二批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布了第二批79家试点单位名单。
“我们要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是底线,要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把守法变成新常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陈吉宁在2015年全国人大的记者会上对外表示。
据了解,2015年3月下旬起,环保部将对京津冀大气污染进行专项突击围查,这或许又是这场环保风暴的另一个起点。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环保部 陈吉宁 整顿环评行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