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读懂GDP增速7%左右背后的逻辑
GDP增速目标7%左右背后的逻辑,是让民生得到较充分保证,是基于对经济增长现实的清醒考量,是为优化发展环境腾出时间和空间,是既立足当下更立足长远。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对于GDP,我们习惯了8%乃至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7%是一个新鲜而陌生的增长速度。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和考量?
首先,7%左右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之所以需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目的不是刷出漂亮数据,不是要拔苗助长,而是为了保证较为充分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能够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增长,才是真实增长,否则增速再高也是泡沫。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就业和居民收入呈现相反走势: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7%,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口是150万人左右;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口上升为178.6万人。此外,尽管最近几年GDP增长趋于降速,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没有降速,2014年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0.6个百分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走势,是因为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岗位都会上升,而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又保证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GDP增速设定为7%左右的同时,今年仍设置了10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底气就在这里。
其次,7%左右是充分评估经济内外环境后的选择。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并不稳定。从内部环境看,经济增长的潜在速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红利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支持力度在下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继续追求高增长速度等于竭泽而渔,不利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7%左右有助于实现经济向中高速增长平稳换挡,培育内生型增长环境。不再追求高增长速度的同时,中国经济需要防止硬着陆。因此,设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增长目标,有助于平稳换挡,将资源投入到各领域的深化改革、环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来。财税体制改革、国企和国有资本改革、打造三大新经济支撑带是当前的重头戏,如果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经济就可获得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空间,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与忽视经济结构性问题的高速增长相比,解决结构性问题更有价值。
GDP增速目标7%左右背后的逻辑,是让民生得到较充分保证,是基于对经济增长现实的清醒考量,是为优化发展环境腾出时间和空间,是既立足当下更立足长远。就此而言,尽管从数据看,7%左右是一个降速的转折点,但更是一个着眼于未来长期稳定增长的转折点。
相关报道见A03-A18版
编辑:水灵
关键词:GDP 民生 全国人大 世界经济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